【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十章】
作者:術龍
-------------------------------------------------------------------------------------------------
-------------------------------------------------------------------------------------------------
【原文內容】
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直譯內容】
易之為書也。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
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寬闊程度之深全部、完全完整無缺的,事實存在時間方法也,事實存在品格、性情方法也,事實存在場所方法也。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同時、一起三能力並且雙方這個因而六,六者不是別的。
三才之道也。
三能力這個方法。
道有變動,故曰爻。
方法事實存在更改行為,因而稱為交錯。
爻有等,故曰物。
交錯事實存在品級、次第,因而稱為內容。
物相雜,故曰文。
內容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因而稱為辭章。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辭章未對著,因而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不祥、災禍成長、滋長也。
主題:【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
易學如果把他當成一般著作也可以。
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寬闊程度之深全部、完全完整無缺的,事實存在時間方法也,事實存在品格、性情方法也,事實存在場所方法也。
所包含範圍之大與影響之深入全部完整無缺的,已事實存在時間運行方法,已事實存在做人做事的方法,已事實存在空間方法也。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同時、一起三能力並且雙方這個因而六,六者不是別的。
同時在一起三種能力並且內外雙方所已呈現六爻炁,六爻炁者不是別的就是三極父方法相對三極母方法。
三才之道也。
三能力這個方法。
三種能力【時間、情境、空間】這個三極父方法或三極母方法。
道有變動,故曰爻。
方法事實存在更改行為,因而稱為交錯。
此方法事實存在更改行為依據,因而稱為陰陽交錯炁變程序。
爻有等,故曰物。
交錯事實存在品級、次第,因而稱為內容。
陰陽交錯炁變事實存在品級與次第區分,因而稱為高低貴賤內容程序。
物相雜,故曰文。
內容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因而稱為辭章。
高低貴賤內容交互與彼此產生集聚不同類的歸屬,因而稱為辭章論述程序。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辭章未對著,因而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不祥、災禍成長、滋長也。
如辭章意義沒有真了解,因而如何知道有利與災禍判定結果依據呢。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易】
1) 不困難的、不須費力的。如:「容易」、「輕易」、「易如反掌」、「輕而易舉」、「知難行易」。
(2) 平和。如:「平易近人」。
(3) 改變。如:「易容」、「易地而處」、「改弦易轍」、「移風易俗」。
(4) 因交換而演變成的商業行為。如:「交易」。
1) 不困難的、不須費力的。如:「容易」、「輕易」、「易如反掌」、「輕而易舉」、「知難行易」。
(2) 平和。如:「平易近人」。
(3) 改變。如:「易容」、「易地而處」、「改弦易轍」、「移風易俗」。
(4) 因交換而演變成的商業行為。如:「交易」。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書】
(1) 成冊的著作。如:「書本」、「書籍」、「圖書」、「教科書」、「線裝書」、「百科全書」。
(2) 信。如:「家書」、「書信」。
(3) 文件。如:「證明書」、「申請書」。
(4) 寫。如:「書寫」、「振筆疾書」。
(5) 字體。如:「楷書」、「草書」、「行書」。
(1) 成冊的著作。如:「書本」、「書籍」、「圖書」、「教科書」、「線裝書」、「百科全書」。
(2) 信。如:「家書」、「書信」。
(3) 文件。如:「證明書」、「申請書」。
(4) 寫。如:「書寫」、「振筆疾書」。
(5) 字體。如:「楷書」、「草書」、「行書」。
【也】
(1) 同樣、並行。如:「他去,我也去。」、「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皆、全、都。如:「他什麼事也不做,真氣人!」、「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就別再苦苦追問了。」
(3) 尚可。表示讓步的口氣。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4) 加強語氣詞。與「再」、「一點」等詞連用。如:「再也不敢」、「一點也不」。
(5) 文言文助詞。
A>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說明的語氣。如:「然也!」
B>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如:「何也?」、「悲也!」
C>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6) 表示轉折。如:「房間雖然不大,住起來倒也挺舒適的。」
【廣】
(1) 寬闊。如:「廣大」、「廣闊」、「廣場」。
(2) 擴大。如:「廣播」、「推廣」、「廣告」。
(3) 眾多。如:「兵多將廣」、「大庭廣眾」。
(1) 同樣、並行。如:「他去,我也去。」、「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皆、全、都。如:「他什麼事也不做,真氣人!」、「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就別再苦苦追問了。」
(3) 尚可。表示讓步的口氣。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4) 加強語氣詞。與「再」、「一點」等詞連用。如:「再也不敢」、「一點也不」。
(5) 文言文助詞。
A>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說明的語氣。如:「然也!」
B>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如:「何也?」、「悲也!」
C>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6) 表示轉折。如:「房間雖然不大,住起來倒也挺舒適的。」
【廣】
(1) 寬闊。如:「廣大」、「廣闊」、「廣場」。
(2) 擴大。如:「廣播」、「推廣」、「廣告」。
(3) 眾多。如:「兵多將廣」、「大庭廣眾」。
【大】
1.
(1)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3)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4)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5)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6)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7)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2.
(1)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2) 大王:
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
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1.
(1)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3)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4)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5)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6)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7)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2.
(1)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2) 大王:
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
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悉】
(1) 知道。如:「熟悉」、「知悉」、「一無所悉」。
(2) 全部、完全。如:「悉數奉還」、「悉聽尊便」、「悉心照料」。
(1) 知道。如:「熟悉」、「知悉」、「一無所悉」。
(2) 全部、完全。如:「悉數奉還」、「悉聽尊便」、「悉心照料」。
【備】
(1) 完整無缺的。如:「完備」、「齊備」、「兼備」、「求全責備」、「關懷備至」。
(2) 事先為可能發生的狀況作處理。如:「準備」、「預備」、「戒備」、「備車」、「備忘」、「有備無患」。
(3) 設施、裝置。如:「裝備」、「設備」、「配備」、「軍備」。
(4) 盡、皆,充分的意思。如:「備嘗辛苦」、「備受矚目」。
(1) 完整無缺的。如:「完備」、「齊備」、「兼備」、「求全責備」、「關懷備至」。
(2) 事先為可能發生的狀況作處理。如:「準備」、「預備」、「戒備」、「備車」、「備忘」、「有備無患」。
(3) 設施、裝置。如:「裝備」、「設備」、「配備」、「軍備」。
(4) 盡、皆,充分的意思。如:「備嘗辛苦」、「備受矚目」。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天】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1) 日月星辰所羅列的空間,即天空。與「地」相對。如:「碧海青天」、「坐井觀天」、「頂天立地」、「天崩地裂」。
(2) 自然。如:「天生」、「天性」、「天籟」、「天造地設」、「樂天知命」、「人定勝天」。
(3) 日,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明天」、「一天」、「大後天」。
(4) 白日或一日中的某一段時間。如:「五更天」、「三天三夜」。
(5) 氣候、季節。如:「天氣」、「晴天」、「春天」、「大熱天」、「下雨天」、「梅天」、「三伏天」。
(6) 宇宙萬物的主宰。如:「怨天尤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事在天。」
(7) 宗教指神靈所住的世界。如:「升天」、「歸天」、「西天極樂世界」。
(8) 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民以食為天」。
(9) 數目極大。如:「天價」。
(1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如:「這項工作限你三十天完成。」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焉】
(1) 代名詞。用以表示指示,相當於「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
(2) 豈、如何。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3) 語助詞。置於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相當於「也」、「矣」、「呢」。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 詞綴。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狀態,相當於「然」、「樣子」。如:「忽焉」、「休休焉」、「戚戚焉」。
(1) 代名詞。用以表示指示,相當於「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
(2) 豈、如何。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3) 語助詞。置於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相當於「也」、「矣」、「呢」。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 詞綴。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狀態,相當於「然」、「樣子」。如:「忽焉」、「休休焉」、「戚戚焉」。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地】
1.
(1)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2)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3)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4)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5)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6) 本質、底子。如:「質地」。
2.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1.
(1)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2)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3)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4)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5)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6) 本質、底子。如:「質地」。
2.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兼】
(1) 同時、一起。如:「兼併」、「兼具」、「兼顧」、「二者兼備」。
(2) 加倍。如:「兼人之量」、「兼程趕路」。
(3) 外加的、非專職的。如:「兼差」、「兼任」、「兼職」。
(1) 同時、一起。如:「兼併」、「兼具」、「兼顧」、「二者兼備」。
(2) 加倍。如:「兼人之量」、「兼程趕路」。
(3) 外加的、非專職的。如:「兼差」、「兼任」、「兼職」。
【三】
(1)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3)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1)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3)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才】
(1) 能力。如:「才幹」、「才能」、「才藝雙全」、「多才多藝」。
(2) 有能力的人。如:「人才」、「天才」。
(3) 譏稱某種人。如:「蠢才」、「奴才」。
(4) 方、始。如:「方才」、「他現在才發現他的錯誤。」
(5) 僅僅。如:「他才十歲大。」、「他才給我十塊錢。」
(6) 表示強調的語氣。如:「他別再喊累了,我才累呢!」
(1) 能力。如:「才幹」、「才能」、「才藝雙全」、「多才多藝」。
(2) 有能力的人。如:「人才」、「天才」。
(3) 譏稱某種人。如:「蠢才」、「奴才」。
(4) 方、始。如:「方才」、「他現在才發現他的錯誤。」
(5) 僅僅。如:「他才十歲大。」、「他才給我十塊錢。」
(6) 表示強調的語氣。如:「他別再喊累了,我才累呢!」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兩】
(1) 數目是二的。如:「兩人」、「兩本書」、「兩個月」、「兩小無猜」。
(2) 雙方。如:「兩可」、「兩敗俱傷」、「兩岸交流」、「勢不兩立」、「兩相情願」、「忠孝不兩全」。
(3) 少數。表示不確定的數目。:「過兩天再說吧!」、「他的確有兩下子!」
(4) 量詞。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兩等於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等於十六分之一臺斤。
(1) 數目是二的。如:「兩人」、「兩本書」、「兩個月」、「兩小無猜」。
(2) 雙方。如:「兩可」、「兩敗俱傷」、「兩岸交流」、「勢不兩立」、「兩相情願」、「忠孝不兩全」。
(3) 少數。表示不確定的數目。:「過兩天再說吧!」、「他的確有兩下子!」
(4) 量詞。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公制一兩等於十分之一公斤;一臺兩等於十六分之一臺斤。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六】
(1)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2)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1)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2)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非】
(1)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2) 錯、過失。如:「是非」。
(3)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4)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5)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6)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7) 非洲的簡稱。
(8)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1)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2) 錯、過失。如:「是非」。
(3)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4)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5)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6)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7) 非洲的簡稱。
(8)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它】
(1) 同「他」,今多指無生物的代名詞。如:「它們」、「其它」。
(2) 別的、另外的。如:「它山之石」。
(1) 同「他」,今多指無生物的代名詞。如:「它們」、「其它」。
(2) 別的、另外的。如:「它山之石」。
【變】
(1)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2) 突發的事件。如:「兵變」、「九一八事變」。
(3) 臨機應付的方法。如:「機變」、「通權達變」。
(4) 變動的、變異的。如:「變數」、「變態」。
(1)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2) 突發的事件。如:「兵變」、「九一八事變」。
(3) 臨機應付的方法。如:「機變」、「通權達變」。
(4) 變動的、變異的。如:「變數」、「變態」。
【動】
(1)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2)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3)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4)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5)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6)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7)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1)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2)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3)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4)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5)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6)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7)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曰】
(1) 說。用於文言文。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 稱為。用於文言文。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1) 說。用於文言文。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 稱為。用於文言文。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爻】 1268頁
1、交錯。
2、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為陽爻,- -為陰爻。每卦從下到上,共六爻。
1、交錯。
2、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為陽爻,- -為陰爻。每卦從下到上,共六爻。
【等】
(1) 品級、次第。如:「等級」、「優等」、「上等」、「甲等」、「劣等」。
(2) 指數量相同、次第相齊。如:「相等」、「等於」、「平等」。
(3) 待、候。如:「等待」、「等車」、「等候」。
(4) 表刪節的用語。如:「這次畫展參展的作品有書法、國畫、素描等等。」
(5) 同齊。如:「平等」。
(1) 品級、次第。如:「等級」、「優等」、「上等」、「甲等」、「劣等」。
(2) 指數量相同、次第相齊。如:「相等」、「等於」、「平等」。
(3) 待、候。如:「等待」、「等車」、「等候」。
(4) 表刪節的用語。如:「這次畫展參展的作品有書法、國畫、素描等等。」
(5) 同齊。如:「平等」。
【物】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相】
1.
(1) 交互、彼此。如:「互相」、「相親相愛」、「守望相助」、「兩地相思」。
(2)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如:「相較」、「相異」、「相像」、「相稱」、「相得益彰」。
(3)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由一方面進行。如:「實不相瞞」、「出門相迎」、「有事相煩」。
2.
(1) 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福相」、「寒酸相」。
(2) 察看、審視。如:「相命」、「相親」、「相機而動」、「人不可貌相」。
(3) 輔助。如:「相夫教子」、「吉人天相」。
(4) 官名。如:「宰相」。
1.
(1) 交互、彼此。如:「互相」、「相親相愛」、「守望相助」、「兩地相思」。
(2)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如:「相較」、「相異」、「相像」、「相稱」、「相得益彰」。
(3)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由一方面進行。如:「實不相瞞」、「出門相迎」、「有事相煩」。
2.
(1) 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福相」、「寒酸相」。
(2) 察看、審視。如:「相命」、「相親」、「相機而動」、「人不可貌相」。
(3) 輔助。如:「相夫教子」、「吉人天相」。
(4) 官名。如:「宰相」。
【雜】
(1) 相混不純、不齊的。如:「雜色」、「混雜」、「雜種」。
(2) 較不正統或不成系列的。如:「雜牌」、「雜文」。
(3) 集聚不同類的。如:「南北雜貨」。
(4) 混亂。如:「雜亂」、「人多嘴雜」。
(5) 混合、摻入。如:「摻雜」、「夾雜」。
(6) 正項以外的。如:「雜項」、「雜支」。
(7) 雜誌:含有多類文章,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圖書室內有多種雜誌,可供讀者借閱」。
(1) 相混不純、不齊的。如:「雜色」、「混雜」、「雜種」。
(2) 較不正統或不成系列的。如:「雜牌」、「雜文」。
(3) 集聚不同類的。如:「南北雜貨」。
(4) 混亂。如:「雜亂」、「人多嘴雜」。
(5) 混合、摻入。如:「摻雜」、「夾雜」。
(6) 正項以外的。如:「雜項」、「雜支」。
(7) 雜誌:含有多類文章,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圖書室內有多種雜誌,可供讀者借閱」。
【文】
1.
(1)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2)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3)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4) 有文才的。如:「文人」。
(5)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6)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7)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8)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9) 不猛烈的。如:「文火」。
(10)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2.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1.
(1)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2)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3)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4) 有文才的。如:「文人」。
(5)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6)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7)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8)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9) 不猛烈的。如:「文火」。
(10)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2.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當】
1.
(1) 擔任、主持。如:「當家」、「擔當」、「當政」、「當老師」、「當主持人」。
(2) 主持、主管。如:「當家」、「當政」、「當權」。
(3) 應該。如:「應當」、「當然」、「理當」。
(4) 相等。如:「旗鼓相當」、「門當戶對」。
(5) 承受。如:「當不起」、「不敢當」。
(6) 對著。如:「當面說清」、「當機立斷」、「當局者迷」、「當街而立」。
(7) 正值。如:「正當其時」。
(8) 此、本、即。如:「當時」、「當日」、「當年」、「當地」、「當代」。
(9) 抵擋。如:「銳不可當」。
2.
(1) 認為、視為。如:「當真」、「當作」。
(2) 抵押。如:「典當」、「當鋪」。
(3) 圈套。如:「小心不要上了他的當!」
(4) 合宜。如:「恰當」、「得當」、「適當」。
(5) 成績不及格。如:「我被當了三科。」
1.
(1) 擔任、主持。如:「當家」、「擔當」、「當政」、「當老師」、「當主持人」。
(2) 主持、主管。如:「當家」、「當政」、「當權」。
(3) 應該。如:「應當」、「當然」、「理當」。
(4) 相等。如:「旗鼓相當」、「門當戶對」。
(5) 承受。如:「當不起」、「不敢當」。
(6) 對著。如:「當面說清」、「當機立斷」、「當局者迷」、「當街而立」。
(7) 正值。如:「正當其時」。
(8) 此、本、即。如:「當時」、「當日」、「當年」、「當地」、「當代」。
(9) 抵擋。如:「銳不可當」。
2.
(1) 認為、視為。如:「當真」、「當作」。
(2) 抵押。如:「典當」、「當鋪」。
(3) 圈套。如:「小心不要上了他的當!」
(4) 合宜。如:「恰當」、「得當」、「適當」。
(5) 成績不及格。如:「我被當了三科。」
【吉】
(1) 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如:「吉祥」、「吉利」、「吉日」、「吉屋出租」、「吉人天相」、「良辰吉時」。
(2) 美好祥瑞的事。如:「趨吉避凶」。
(1) 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如:「吉祥」、「吉利」、「吉日」、「吉屋出租」、「吉人天相」、「良辰吉時」。
(2) 美好祥瑞的事。如:「趨吉避凶」。
【凶】
(1) 惡、殘暴。如:「凶猛」、「凶殘」、「凶惡」、「凶狠」、「凶神惡煞」。
(2) 殺害或殺傷人的行為。如:「行凶」。
(3) 不祥、災禍。與「吉」相對。如:「凶信」、「凶兆」、「趨吉避凶」、「凶多吉少」。
(4) 厲害、激烈。如:「他這次的病勢來得很凶,連醫生都沒把握能治好。」
(5) 收成不好的、鬧饑荒的。如:「凶年」、「凶歲」。
(1) 惡、殘暴。如:「凶猛」、「凶殘」、「凶惡」、「凶狠」、「凶神惡煞」。
(2) 殺害或殺傷人的行為。如:「行凶」。
(3) 不祥、災禍。與「吉」相對。如:「凶信」、「凶兆」、「趨吉避凶」、「凶多吉少」。
(4) 厲害、激烈。如:「他這次的病勢來得很凶,連醫生都沒把握能治好。」
(5) 收成不好的、鬧饑荒的。如:「凶年」、「凶歲」。
【生】
(1) 生命。如:「生物」、「生靈」、「輕生」、「殺生」、「捨生取義」、「起死回生」。
(2) 生育。如:「生日」、「生殖」、「生兒育女」。
(3) 成長、滋長。如:「生長」、「滋生」、「生成」、「生生不息」。
(4) 活著。如:「生存」、「人生於世」、「生不逢時」。
(5) 不熟悉。如:「生人」、「生字」、「生手」、「生疏」、「面生」。
(6)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米」、「生冷」、「半生不熟」。
(7) 產生。如:「發生」、「生事」、「生利」、「生財有道」、「你可別再生出什麼新花樣!」
(8) 生活、生計。如:「謀生」、「生路」、「無以為生」。
(9) 非常。如:「生恐」、「生怕」。
(10) 老師稱呼弟子或弟子自稱。如:「學生」。
(11) 量詞。用於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1) 生命。如:「生物」、「生靈」、「輕生」、「殺生」、「捨生取義」、「起死回生」。
(2) 生育。如:「生日」、「生殖」、「生兒育女」。
(3) 成長、滋長。如:「生長」、「滋生」、「生成」、「生生不息」。
(4) 活著。如:「生存」、「人生於世」、「生不逢時」。
(5) 不熟悉。如:「生人」、「生字」、「生手」、「生疏」、「面生」。
(6)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米」、「生冷」、「半生不熟」。
(7) 產生。如:「發生」、「生事」、「生利」、「生財有道」、「你可別再生出什麼新花樣!」
(8) 生活、生計。如:「謀生」、「生路」、「無以為生」。
(9) 非常。如:「生恐」、「生怕」。
(10) 老師稱呼弟子或弟子自稱。如:「學生」。
(11) 量詞。用於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