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九章】
作者:術龍
-------------------------------------------------------------------------------------------------
-------------------------------------------------------------------------------------------------
【原文內容】
易之為書也。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
【直譯內容】
易之為書也。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起始的事情的起頭、開端值得重視的到底、畢竟當做事物的根本而言。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六交錯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只有他現在的、當前的內容而言。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他開始、起源不容易洞悉、了解,他的範圍改變洞悉、了解,事物的根源或本原不是根本的事情而言。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開始、起源言詞、文詞起草、編寫此,終止、結束變為此最後的、最末的而言。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如果認為集聚不同類的內容著述、寫作規範,判別對、正確跟認為不對,就不是他裡、內交錯未盡、皆,充分的意思。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然而,也應該活著死去的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不祥、災禍,即處於能夠意識、感覺才是,學問、識見的人看那卦義的文字,即想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在中間也。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二結交、交往四,聯合、聚集成效至不同的、另外的所在的地方,他專長於未一樣,二如何名聲,四如何害怕,相似而言。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感覺溫和的當作方法未好處、益處避開的人,他求沒有責罰、怪罪,他需要感覺溫和的動作正在進行而言。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三結交、交往五,聯合、聚集成效至不同的、另外的所在的地方,三如何厲害、激烈,五如何成效,身分尊高地位低下的區分而言。
其柔危,其剛勝邪。
他感覺溫和的傷害,他堅強超越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
主題:【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
易學如果把他當成一般著作也可以。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起始的事情的起頭、開端值得重視的到底、畢竟當做事物的根本而言。
要從起始的事情的起頭與開端是值得重視的到底、畢竟當做事物的一切根本而言。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六交錯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只有他現在的、當前的內容而言。
六炁交錯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歸屬,只有他現在的與當前的內容而言。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他開始、起源不容易洞悉、了解,他的範圍改變洞悉、了解,事物的根源或本原不是根本的事情而言。
如果他開始與起源之處不容易洞悉與了解的話,認為從他的範圍改變就可能會洞悉與了解,那代表對事物的根源或本原必定不是根本的事情而言。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開始、起源言詞、文詞起草、編寫此,終止、結束變為此最後的、最末的而言。
從開始與起源以言詞與文詞起草至編寫此,終止至結束變為此最後的與最末的而言。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如果認為集聚不同類的內容著述、寫作規範,判別對、正確跟認為不對,就不是他裡、內交錯未盡、皆,充分的意思。
如果認為只是集聚不同類的內容著述與寫作規範,來判別對、正確跟認為不對,就代表不是他裡、面所論的交錯變化學理就不能充分了解他的意思。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然而,也應該活著死去的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不祥、災禍,即處於能夠意識、感覺才是,學問、識見的人看那卦義的文字,即想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在中間也。
就算,要論也要活著才能論有利的與不祥或災禍,要還能感受意識與感覺才能適用,有學問與識見的人看那些卦義裡面所寫的文字,即能想到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在中間的情境意思。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二結交、交往四,聯合、聚集成效至不同的、另外的所在的地方,他專長於未一樣,二如何名聲,四如何害怕,相似而言。
本卦二爻結交轉乘交往四爻成為互卦裡的內卦,聯合與聚集成效轉移到不同的或另外的所在的地方而論,他原本專屬類別也沒有一樣,二爻人界轉乘為空間如何產生名聲,四爻地界轉乘為時間如何產生害怕,只是相似而言。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感覺溫和的當作方法未好處、益處避開的人,他求沒有責罰、怪罪,他需要感覺溫和的動作正在進行而言。
不積極溫順退讓當作處事方法沒有好處與益處只是當一位避開的人,他只求沒有責罰、怪罪而已,所以他只需要不積極溫順退讓的動作正在進行定義而言。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三結交、交往五,聯合、聚集成效至不同的、另外的所在的地方,三如何厲害、激烈,五如何成效,身分尊高地位低下的區分而言。
本卦三爻結交轉乘交往五爻成為互卦裡的外卦,聯合與聚集成效轉移到不同的或另外的所在的地方而論,三爻天界轉乘為空間如何造成厲害與激烈衝擊,五爻人界轉乘時間如何造成成效展現,身分尊高與地位低下的實質展現而言。
其柔危,其剛勝邪。
他感覺溫和的傷害,他堅強超越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
用不積極溫順退讓態度呈現一時可能不知的傷害,用堅強面對的處置態度才能超越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產生。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易】
(1) 不困難的、不須費力的。如:「容易」、「輕易」、「易如反掌」、「輕而易舉」、「知難行易」。
(2) 平和。如:「平易近人」。
(3) 改變。如:「易容」、「易地而處」、「改弦易轍」、「移風易俗」。
(4) 因交換而演變成的商業行為。如:「交易」。
(1) 不困難的、不須費力的。如:「容易」、「輕易」、「易如反掌」、「輕而易舉」、「知難行易」。
(2) 平和。如:「平易近人」。
(3) 改變。如:「易容」、「易地而處」、「改弦易轍」、「移風易俗」。
(4) 因交換而演變成的商業行為。如:「交易」。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書】
(1) 成冊的著作。如:「書本」、「書籍」、「圖書」、「教科書」、「線裝書」、「百科全書」。
(2) 信。如:「家書」、「書信」。
(3) 文件。如:「證明書」、「申請書」。
(4) 寫。如:「書寫」、「振筆疾書」。
(5) 字體。如:「楷書」、「草書」、「行書」。
(1) 成冊的著作。如:「書本」、「書籍」、「圖書」、「教科書」、「線裝書」、「百科全書」。
(2) 信。如:「家書」、「書信」。
(3) 文件。如:「證明書」、「申請書」。
(4) 寫。如:「書寫」、「振筆疾書」。
(5) 字體。如:「楷書」、「草書」、「行書」。
【也】
(1) 同樣、並行。如:「他去,我也去。」、「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皆、全、都。如:「他什麼事也不做,真氣人!」、「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就別再苦苦追問了。」
(3) 尚可。表示讓步的口氣。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4) 加強語氣詞。與「再」、「一點」等詞連用。如:「再也不敢」、「一點也不」。
(5) 文言文助詞。
A>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說明的語氣。如:「然也!」
B>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如:「何也?」、「悲也!」
C>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6) 表示轉折。如:「房間雖然不大,住起來倒也挺舒適的。」
【原】
(1) 起始的。如:「原始」、「原稿」、「原著」。
(2) 未經加工的。如:「原貌」、「原油」、「原木」。
(3) 本來。如:「原本」、「原封不動」、「物歸原主」、「此事原可饒恕」。
(4) 廣而平的地方。如:「平原」、「草原」、「高原」。
(5)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
(6) 推究根本。如:「原道」。
(1) 同樣、並行。如:「他去,我也去。」、「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皆、全、都。如:「他什麼事也不做,真氣人!」、「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就別再苦苦追問了。」
(3) 尚可。表示讓步的口氣。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4) 加強語氣詞。與「再」、「一點」等詞連用。如:「再也不敢」、「一點也不」。
(5) 文言文助詞。
A>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說明的語氣。如:「然也!」
B>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如:「何也?」、「悲也!」
C>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6) 表示轉折。如:「房間雖然不大,住起來倒也挺舒適的。」
【原】
(1) 起始的。如:「原始」、「原稿」、「原著」。
(2) 未經加工的。如:「原貌」、「原油」、「原木」。
(3) 本來。如:「原本」、「原封不動」、「物歸原主」、「此事原可饒恕」。
(4) 廣而平的地方。如:「平原」、「草原」、「高原」。
(5)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
(6) 推究根本。如:「原道」。
【始】
(1) 事情的起頭、開端。如:「開始」、「始終如一」、「周而復始」、「始料未及」。
(2) 最早的、最初的。如:「始祖」、「創始者」。
(3) 才、然後。如:「始見成效」、「始告完成」、「千呼萬喚始出來」。
(1) 事情的起頭、開端。如:「開始」、「始終如一」、「周而復始」、「始料未及」。
(2) 最早的、最初的。如:「始祖」、「創始者」。
(3) 才、然後。如:「始見成效」、「始告完成」、「千呼萬喚始出來」。
【要】
1.
(1) 索取。如:「要錢」、「要飯」、「要帳」。
(2) 收為己有。如:「這本書我要了。」
(3) 值得重視的。如:「重要」、「要職」、「要犯」、「要件」、「要塞」、「要點」、「要義」、「要旨」。
(4) 重點。如:「提要」、「摘要」、「要點」、「要義」、「要旨」。
(5) 假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6) 求。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7)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8) 即將。如:「天要下雨了!」、「他快要來了。」
2.
(1) 求取。如:「要求」、「要功」。
(2) 強迫。如:「要挾」。
(3) 約定。如:「要約」。
1.
(1) 索取。如:「要錢」、「要飯」、「要帳」。
(2) 收為己有。如:「這本書我要了。」
(3) 值得重視的。如:「重要」、「要職」、「要犯」、「要件」、「要塞」、「要點」、「要義」、「要旨」。
(4) 重點。如:「提要」、「摘要」、「要點」、「要義」、「要旨」。
(5) 假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6) 求。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7)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8) 即將。如:「天要下雨了!」、「他快要來了。」
2.
(1) 求取。如:「要求」、「要功」。
(2) 強迫。如:「要挾」。
(3) 約定。如:「要約」。
【終】
(1) 結束。如:「終結」、「終止」、「樂曲終了」、「曲終人散」。
(2) 死亡。如:「送終」、「善終」、「臨終」。
(3) 結局、最後的時刻。如:「年終」、「有始有終」、「自始至終」。
(4) 最後的、最末的。如:「終點」、「終站」。
(5) 到底、畢竟。如:「終究」、「終歸」、「終於」。
(6) 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如:「終年」、「終日」、「終生」、「終夜」。
(1) 結束。如:「終結」、「終止」、「樂曲終了」、「曲終人散」。
(2) 死亡。如:「送終」、「善終」、「臨終」。
(3) 結局、最後的時刻。如:「年終」、「有始有終」、「自始至終」。
(4) 最後的、最末的。如:「終點」、「終站」。
(5) 到底、畢竟。如:「終究」、「終歸」、「終於」。
(6) 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如:「終年」、「終日」、「終生」、「終夜」。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
B>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質】
1.
(1) 事物的根本、特性。如:「質地」、「質料」、「特質」、「流質」。
(2) 人的天性、本性。如:「氣質」、「資質」。
(3) 樸實的本性。如:「質樸」、「文質彬彬」。
(4) 責問、盤問。如:「質問」、「質疑」。
2.
(1) 以人或財物作為抵押。如:「質押」。
(2) 作為抵押的人或物。如:「人質」。
1.
(1) 事物的根本、特性。如:「質地」、「質料」、「特質」、「流質」。
(2) 人的天性、本性。如:「氣質」、「資質」。
(3) 樸實的本性。如:「質樸」、「文質彬彬」。
(4) 責問、盤問。如:「質問」、「質疑」。
2.
(1) 以人或財物作為抵押。如:「質押」。
(2) 作為抵押的人或物。如:「人質」。
【六】
(1)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2)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1)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2)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爻】 1268頁
1、交錯。
2、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為陽爻,- -為陰爻。每卦從下到上,共六爻。
1、交錯。
2、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為陽爻,- -為陰爻。每卦從下到上,共六爻。
【相】
1.
(1) 交互、彼此。如:「互相」、「相親相愛」、「守望相助」、「兩地相思」。
(2)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如:「相較」、「相異」、「相像」、「相稱」、「相得益彰」。
(3)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由一方面進行。如:「實不相瞞」、「出門相迎」、「有事相煩」。
2.
(1) 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福相」、「寒酸相」。
(2) 察看、審視。如:「相命」、「相親」、「相機而動」、「人不可貌相」。
(3) 輔助。如:「相夫教子」、「吉人天相」。
(4) 官名。如:「宰相」。
1.
(1) 交互、彼此。如:「互相」、「相親相愛」、「守望相助」、「兩地相思」。
(2)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如:「相較」、「相異」、「相像」、「相稱」、「相得益彰」。
(3)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由一方面進行。如:「實不相瞞」、「出門相迎」、「有事相煩」。
2.
(1) 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福相」、「寒酸相」。
(2) 察看、審視。如:「相命」、「相親」、「相機而動」、「人不可貌相」。
(3) 輔助。如:「相夫教子」、「吉人天相」。
(4) 官名。如:「宰相」。
【雜】
(1) 相混不純、不齊的。如:「雜色」、「混雜」、「雜種」。
(2) 較不正統或不成系列的。如:「雜牌」、「雜文」。
(3) 集聚不同類的。如:「南北雜貨」。
(4) 混亂。如:「雜亂」、「人多嘴雜」。
(5) 混合、摻入。如:「摻雜」、「夾雜」。
(6) 正項以外的。如:「雜項」、「雜支」。
(7) 雜誌:含有多類文章,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圖書室內有多種雜誌,可供讀者借閱」。
(1) 相混不純、不齊的。如:「雜色」、「混雜」、「雜種」。
(2) 較不正統或不成系列的。如:「雜牌」、「雜文」。
(3) 集聚不同類的。如:「南北雜貨」。
(4) 混亂。如:「雜亂」、「人多嘴雜」。
(5) 混合、摻入。如:「摻雜」、「夾雜」。
(6) 正項以外的。如:「雜項」、「雜支」。
(7) 雜誌:含有多類文章,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圖書室內有多種雜誌,可供讀者借閱」。
【唯】
(1) 獨、只有。如:「唯一」、「唯有」、「唯獨」。
(2) 表示謙恭的應答聲。如:「唯諾」。
(1) 獨、只有。如:「唯一」、「唯有」、「唯獨」。
(2) 表示謙恭的應答聲。如:「唯諾」。
【其】
(1) 代詞。他或他的。如:「聽其自然」、「各得其所」、「其貌不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 那、那個。如:「其他」、「其中」、「其餘」。
(3)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如:「豈其然乎?」
(4) 尤其:特別的。如:「中橫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尤其太魯閣到天祥一段更是美麗。」
(1) 代詞。他或他的。如:「聽其自然」、「各得其所」、「其貌不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 那、那個。如:「其他」、「其中」、「其餘」。
(3)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如:「豈其然乎?」
(4) 尤其:特別的。如:「中橫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尤其太魯閣到天祥一段更是美麗。」
【時】
(1)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2)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3)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4)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5) 偶爾。如:「時好時壞」。
(6)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7)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1)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2)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3)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4)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5) 偶爾。如:「時好時壞」。
(6)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7)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物】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初】
(1) 開始、起源。如:「初始」、「起初」、「年初」、「和好如初」。
(2) 等級最低的。如:「初中」、「初級」、「初等」。
(3) 第一次的。如:「初次」、「初版」、「初試啼聲」。
(4) 剛剛。如:「初出茅廬」、「初生之犢不畏虎」。
(5) 起頭的、剛開始的。如:「初秋」、「初衷」。
(1)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如:「萬物」、「事物」、「動物」、「物盡其用」、「物以稀為貴」。
(2) 眾人。如:「遭人物議」、「物望所歸」。
(3) 內容。如:「言之有物」、「空無一物」。
(4) 訪求。如:「物色」。
(5) 典章制度之類的東西。如:「名物」、「文物」。
(6) 物理:
A>事物之理。
B>研究物體的性質、狀態、運動、變化等原理的學科。
【初】
(1) 開始、起源。如:「初始」、「起初」、「年初」、「和好如初」。
(2) 等級最低的。如:「初中」、「初級」、「初等」。
(3) 第一次的。如:「初次」、「初版」、「初試啼聲」。
(4) 剛剛。如:「初出茅廬」、「初生之犢不畏虎」。
(5) 起頭的、剛開始的。如:「初秋」、「初衷」。
【難】
1.
(1) 不容易。如:「難關」、「困難」、「難事」。
(2) 使人受困。如:「這問題把他難倒了。」
(3) 不好。如:「難聽」、「難看」、「難吃」、「難聞」。
(4) 不敢、不能。如:「難免」、「難保」、「難言之隱」。
2.
(1) 災害。如:「災難」、「苦難」、「空難」、「多災多難」、「倖免於難」。
(2) 質問、責備。如:「責難」、「非難」。
1.
(1) 不容易。如:「難關」、「困難」、「難事」。
(2) 使人受困。如:「這問題把他難倒了。」
(3) 不好。如:「難聽」、「難看」、「難吃」、「難聞」。
(4) 不敢、不能。如:「難免」、「難保」、「難言之隱」。
2.
(1) 災害。如:「災難」、「苦難」、「空難」、「多災多難」、「倖免於難」。
(2) 質問、責備。如:「責難」、「非難」。
【知】
(1)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2)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3)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4)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5) 招待、禮遇。如:「知客」。
(6) 主持。如:「知縣」。
(7)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8)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1)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2)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3)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4)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5) 招待、禮遇。如:「知客」。
(6) 主持。如:「知縣」。
(7)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8)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
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
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2.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
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
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2.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本】
(1) 草木的根。如:「根本」、「草本」。
(2) 事物的根源或本原。如:「基本」、「助人為快樂之本」。
(3)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校本部」。
(4) 原來的。如:「本來」、「本意」、「原本」。
(5) 依憑。如:「本乎良心」、「打分數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
(6) 自己的。如:「本省」、「本國」、「本鄉」。
(7) 今、目前的。如:「本日」、「本年」、「本月」。
(8) 母金、資金。如:「成本」、「賠本」、「將本圖利」。
(9) 書冊、簿子。如:「課本」、「筆記本」。
(10) 量詞:
A>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
B>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
C>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1) 草木的根。如:「根本」、「草本」。
(2) 事物的根源或本原。如:「基本」、「助人為快樂之本」。
(3)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校本部」。
(4) 原來的。如:「本來」、「本意」、「原本」。
(5) 依憑。如:「本乎良心」、「打分數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
(6) 自己的。如:「本省」、「本國」、「本鄉」。
(7) 今、目前的。如:「本日」、「本年」、「本月」。
(8) 母金、資金。如:「成本」、「賠本」、「將本圖利」。
(9) 書冊、簿子。如:「課本」、「筆記本」。
(10) 量詞:
A>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
B>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
C>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末】
(1) 尾端。如:「末節」、「末端」、「末梢」。
(2) 事物的最後。如:「歲末」、「十九世紀之末」。
(3) 不重要的、不是根本的事情。如:「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4) 碎屑、細粉。如:「粉末」、「粉筆末」、「藥末兒」。
(5) 傳統戲曲扮演中年男子的腳色。如:「正末」、「副末」。
(1) 尾端。如:「末節」、「末端」、「末梢」。
(2) 事物的最後。如:「歲末」、「十九世紀之末」。
(3) 不重要的、不是根本的事情。如:「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4) 碎屑、細粉。如:「粉末」、「粉筆末」、「藥末兒」。
(5) 傳統戲曲扮演中年男子的腳色。如:「正末」、「副末」。
【辭】
(1) 推讓。如:「辭卸」、「辭謝」、「推辭」。
(2) 避開。如:「不辭辛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3) 道別。如:「告辭」、「辭行」、「辭別」。
(4) 解職。如:「辭職」、「辭退」。
(5) 言詞、文詞。通「詞」。如:「言辭」、「措辭」。
(6) 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7) 辭世:死亡。如:「人已辭世,哭也無益。」
(8) 辭歲:除夕夜家人相聚團拜。
(1) 推讓。如:「辭卸」、「辭謝」、「推辭」。
(2) 避開。如:「不辭辛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3) 道別。如:「告辭」、「辭行」、「辭別」。
(4) 解職。如:「辭職」、「辭退」。
(5) 言詞、文詞。通「詞」。如:「言辭」、「措辭」。
(6) 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7) 辭世:死亡。如:「人已辭世,哭也無益。」
(8) 辭歲:除夕夜家人相聚團拜。
【擬】
(1) 計劃、打算。如:「擬購」、「擬辦」、「擬赴約」。
(2) 起草、編寫。如:「草擬」、「如擬」、「擬稿」。
(3) 模仿、仿效。如:「模擬」、「擬人」。
(1) 計劃、打算。如:「擬購」、「擬辦」、「擬赴約」。
(2) 起草、編寫。如:「草擬」、「如擬」、「擬稿」。
(3) 模仿、仿效。如:「模擬」、「擬人」。
【卒】
1.
(1) 士兵。如:「士卒」、「勁卒」、「卒子」。
(2) 供驅遣、差役的人。如:「役卒」、「隸卒」、「販夫走卒」。
(3) 死亡。如:「暴卒」、「病卒」。
(4) 終止、結束。如:「卒業」。
(5) 終於、終究。如:「卒償宿願」、「卒能成事」。
2.
急促、突然。如:「倉卒」、「卒死」、「卒然」。
1.
(1) 士兵。如:「士卒」、「勁卒」、「卒子」。
(2) 供驅遣、差役的人。如:「役卒」、「隸卒」、「販夫走卒」。
(3) 死亡。如:「暴卒」、「病卒」。
(4) 終止、結束。如:「卒業」。
(5) 終於、終究。如:「卒償宿願」、「卒能成事」。
2.
急促、突然。如:「倉卒」、「卒死」、「卒然」。
【成】
(1) 做好了。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2) 變為。如:「點石成金」、「他成了大忙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3)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如:「成熟」、「成人」、「成蟲」。
(4) 可以。如:「不成」。
(5) 既有的、既定的。如:「成語」、「成見」。
(6) 整個、全部的。如:「成天」、「成年累月」。
(7) 促成。如:「成全」、「君子有成人之美」。
(8) 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9) 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10)量詞。用於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1) 做好了。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2) 變為。如:「點石成金」、「他成了大忙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3)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如:「成熟」、「成人」、「成蟲」。
(4) 可以。如:「不成」。
(5) 既有的、既定的。如:「成語」、「成見」。
(6) 整個、全部的。如:「成天」、「成年累月」。
(7) 促成。如:「成全」、「君子有成人之美」。
(8) 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9) 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10)量詞。用於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終】
(1) 結束。如:「終結」、「終止」、「樂曲終了」、「曲終人散」。
(2) 死亡。如:「送終」、「善終」、「臨終」。
(3) 結局、最後的時刻。如:「年終」、「有始有終」、「自始至終」。
(4) 最後的、最末的。如:「終點」、「終站」。
(5) 到底、畢竟。如:「終究」、「終歸」、「終於」。
(6) 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如:「終年」、「終日」、「終生」、「終夜」。
(1) 結束。如:「終結」、「終止」、「樂曲終了」、「曲終人散」。
(2) 死亡。如:「送終」、「善終」、「臨終」。
(3) 結局、最後的時刻。如:「年終」、「有始有終」、「自始至終」。
(4) 最後的、最末的。如:「終點」、「終站」。
(5) 到底、畢竟。如:「終究」、「終歸」、「終於」。
(6) 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如:「終年」、「終日」、「終生」、「終夜」。
【若】
1.
(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2)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3) 你、你的。如:「若輩」。
(4)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2.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夫】
1.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
(1) 似、好像。如:「不若」、「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大智若愚」、「似有若無」。
(2) 假如、如果。表示假設。如:「倘若」、「假若」、「若是」、「若非」。
(3) 你、你的。如:「若輩」。
(4) 若干:大約計量的詞,即多少。如:「若干年後,你就會明白爹的用心了。」
2.
般若:佛教用語。指能證悟的智慧。如:「佛教認為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不假外求。」
【夫】
1.
(1) 成年男子的通稱。如:「懦夫」、「匹夫之勇」、「千夫所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2) 丈夫、先生。如:「夫妻」、「夫家」、「夫婿」、「前夫」、「亡夫」、「夫唱婦隨」。
(3) 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農夫」、「漁夫」、「挑夫」、「樵夫」。
(4) 夫子:
A>舊時對老師的敬稱。在論語一書中專指孔子。如:「孔夫子」。
B>舊時婦人稱丈夫為「夫子」。
2.
(1) 文言發語詞,具提示作用。如:「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語助詞。表示感嘆。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撰】
著述、寫作。如:「撰文」、「撰稿」、「撰寫」、「撰著」、「撰述」。
著述、寫作。如:「撰文」、「撰稿」、「撰寫」、「撰著」、「撰述」。
【德】
(1)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德行」、「公德」、「四維八德」。
(2) 好的修養、品行。如:「德行」、「道德」、「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3) 恩惠。如:「大恩大德」。
(4) 信念、意念。如:「一心一德」。
(5) 德意志共和國的簡稱。
(1) 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德行」、「公德」、「四維八德」。
(2) 好的修養、品行。如:「德行」、「道德」、「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3) 恩惠。如:「大恩大德」。
(4) 信念、意念。如:「一心一德」。
(5) 德意志共和國的簡稱。
【辨】
判別。如:「分辨」、「辨別」、「辨認」、「辨識」、「明辨是非」。
判別。如:「分辨」、「辨別」、「辨認」、「辨識」、「明辨是非」。
【是】
(1)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2)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3)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4)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5)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6) 事情。如:「國是」。
(7)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1)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2)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3)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4)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5)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6) 事情。如:「國是」。
(7)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與】
1.
(1) 和、同、跟。如:「男與女」、「我與你」、「山與水」、「與民同樂」。
(2) 給。如:「贈與」、「授與」、「付與」、「與人方便」。
(3) 結交、交往。如:「人之相與,貴在誠信。」
(4) 贊、助。如:「與人為善」。
(5)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
(6) 等待。如:「時不我與」。
(7) 同類、朋黨。如:「民胞物與」。
2.
參加。如:「參與」、「與會」、「與賽」。
1.
(1) 和、同、跟。如:「男與女」、「我與你」、「山與水」、「與民同樂」。
(2) 給。如:「贈與」、「授與」、「付與」、「與人方便」。
(3) 結交、交往。如:「人之相與,貴在誠信。」
(4) 贊、助。如:「與人為善」。
(5)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
(6) 等待。如:「時不我與」。
(7) 同類、朋黨。如:「民胞物與」。
2.
參加。如:「參與」、「與會」、「與賽」。
【非】
(1)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2) 錯、過失。如:「是非」。
(3)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4)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5)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6)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7) 非洲的簡稱。
(8)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則】
(1) 法度、制度。如:「原則」、「規則」、「法則」、「細則」。
(2) 模範。如:「以身作則」。
(3) 即、就。如:「有過則改」、「飢則思食」。
(4) 卻。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今則不然」。
(5) 接數序詞後,表提頓。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6) 量詞。用於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如:「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1)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2) 錯、過失。如:「是非」。
(3)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4)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5)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6)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7) 非洲的簡稱。
(8)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則】
(1) 法度、制度。如:「原則」、「規則」、「法則」、「細則」。
(2) 模範。如:「以身作則」。
(3) 即、就。如:「有過則改」、「飢則思食」。
(4) 卻。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今則不然」。
(5) 接數序詞後,表提頓。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6) 量詞。用於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如:「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中】
1.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2)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3)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4)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5)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6) 正好、剛好。如:「適中」。
(7)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2.
(1)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2)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3)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4)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1.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2)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3)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4)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5)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6) 正好、剛好。如:「適中」。
(7)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2.
(1)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2)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3)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4)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備】
(1) 完整無缺的。如:「完備」、「齊備」、「兼備」、「求全責備」、「關懷備至」。
(2) 事先為可能發生的狀況作處理。如:「準備」、「預備」、「戒備」、「備車」、「備忘」、「有備無患」。
(3) 設施、裝置。如:「裝備」、「設備」、「配備」、「軍備」。
(4) 盡、皆,充分的意思。如:「備嘗辛苦」、「備受矚目」。
(1) 完整無缺的。如:「完備」、「齊備」、「兼備」、「求全責備」、「關懷備至」。
(2) 事先為可能發生的狀況作處理。如:「準備」、「預備」、「戒備」、「備車」、「備忘」、「有備無患」。
(3) 設施、裝置。如:「裝備」、「設備」、「配備」、「軍備」。
(4) 盡、皆,充分的意思。如:「備嘗辛苦」、「備受矚目」。
【噫】 第426頁。
音醫,又讀音易
1、吃包後胃中發出聲氣。見“說文”
2、所壅塞後忽然暢通。
3、嘆詞。(1)表示悲痛。(2)表示驚訝。
音醫,又讀音易
1、吃包後胃中發出聲氣。見“說文”
2、所壅塞後忽然暢通。
3、嘆詞。(1)表示悲痛。(2)表示驚訝。
【亦】
也、又、也是。如:「亦然」、「亦復」、「亦師亦友」、「亦步亦趨」。
也、又、也是。如:「亦然」、「亦復」、「亦師亦友」、「亦步亦趨」。
【要】
1.
(1) 索取。如:「要錢」、「要飯」、「要帳」。
(2) 收為己有。如:「這本書我要了。」
(3) 值得重視的。如:「重要」、「要職」、「要犯」、「要件」、「要塞」、「要點」、「要義」、「要旨」。
(4) 重點。如:「提要」、「摘要」、「要點」、「要義」、「要旨」。
(5) 假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6) 求。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7)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8) 即將。如:「天要下雨了!」、「他快要來了。」
2.
(1) 求取。如:「要求」、「要功」。
(2) 強迫。如:「要挾」。
(3) 約定。如:「要約」。
1.
(1) 索取。如:「要錢」、「要飯」、「要帳」。
(2) 收為己有。如:「這本書我要了。」
(3) 值得重視的。如:「重要」、「要職」、「要犯」、「要件」、「要塞」、「要點」、「要義」、「要旨」。
(4) 重點。如:「提要」、「摘要」、「要點」、「要義」、「要旨」。
(5) 假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6) 求。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7)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8) 即將。如:「天要下雨了!」、「他快要來了。」
2.
(1) 求取。如:「要求」、「要功」。
(2) 強迫。如:「要挾」。
(3) 約定。如:「要約」。
【存】
(1) 在、活著。如:「存在」、「生存」、「存活」。
(2) 保留。如:「保存」、「存疑」、「去蕪存菁」、「碩果僅存」。
(3) 積聚。如:「積存」、「存款」、「存貨」。
(4) 寄放。如:「存放」、「存物箱」。
(5) 懷有、含有。如:「存心」、「心存善念」。
(1) 在、活著。如:「存在」、「生存」、「存活」。
(2) 保留。如:「保存」、「存疑」、「去蕪存菁」、「碩果僅存」。
(3) 積聚。如:「積存」、「存款」、「存貨」。
(4) 寄放。如:「存放」、「存物箱」。
(5) 懷有、含有。如:「存心」、「心存善念」。
【亡】
(1) 死。如:「死亡」、「傷亡」、「陣亡」、「家破人亡」。
(2)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
(3) 逃。如:「逃亡」、「流亡」、「亡命之徒」。
(4) 丟掉。如:「亡羊補牢」、「歧路亡羊」。
(5) 消滅。如:「滅亡」、「亡國」、「脣亡齒寒」。
(1) 死。如:「死亡」、「傷亡」、「陣亡」、「家破人亡」。
(2)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
(3) 逃。如:「逃亡」、「流亡」、「亡命之徒」。
(4) 丟掉。如:「亡羊補牢」、「歧路亡羊」。
(5) 消滅。如:「滅亡」、「亡國」、「脣亡齒寒」。
【吉】
(1) 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如:「吉祥」、「吉利」、「吉日」、「吉屋出租」、「吉人天相」、「良辰吉時」。
(2) 美好祥瑞的事。如:「趨吉避凶」。
(1) 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如:「吉祥」、「吉利」、「吉日」、「吉屋出租」、「吉人天相」、「良辰吉時」。
(2) 美好祥瑞的事。如:「趨吉避凶」。
【凶】
(1) 惡、殘暴。如:「凶猛」、「凶殘」、「凶惡」、「凶狠」、「凶神惡煞」。
(2) 殺害或殺傷人的行為。如:「行凶」。
(3) 不祥、災禍。與「吉」相對。如:「凶信」、「凶兆」、「趨吉避凶」、「凶多吉少」。
(4) 厲害、激烈。如:「他這次的病勢來得很凶,連醫生都沒把握能治好。」
(5) 收成不好的、鬧饑荒的。如:「凶年」、「凶歲」。
【居】
(1)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2)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3)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4)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5) 儲存。如:「奇貨可居」。
(6)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7)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8)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9) 居士:
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
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矣】
語助詞:
A>表示肯定的語氣。如:「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表示已然的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 惡、殘暴。如:「凶猛」、「凶殘」、「凶惡」、「凶狠」、「凶神惡煞」。
(2) 殺害或殺傷人的行為。如:「行凶」。
(3) 不祥、災禍。與「吉」相對。如:「凶信」、「凶兆」、「趨吉避凶」、「凶多吉少」。
(4) 厲害、激烈。如:「他這次的病勢來得很凶,連醫生都沒把握能治好。」
(5) 收成不好的、鬧饑荒的。如:「凶年」、「凶歲」。
【居】
(1)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2)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3)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4)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5) 儲存。如:「奇貨可居」。
(6)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7)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8)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9) 居士:
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
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矣】
語助詞:
A>表示肯定的語氣。如:「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表示已然的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者】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
(2) 文言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氣略作停頓。如:「禮義廉恥者,四維也。」
(3) 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觀】
1.
(1)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2)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3)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2.
(1) 道觀:道教的寺廟。
(2)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1.
(1)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2)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3)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2.
(1) 道觀:道教的寺廟。
(2)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彖】 716頁。
1、豕在行走。見“說文”。
2、“易經”中統論卦義的文字為彖辭。
3、“易經”中解釋彖辭的文字為彖傳。
1、豕在行走。見“說文”。
2、“易經”中統論卦義的文字為彖辭。
3、“易經”中解釋彖辭的文字為彖傳。
【辭】
(1) 推讓。如:「辭卸」、「辭謝」、「推辭」。
(2) 避開。如:「不辭辛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3) 道別。如:「告辭」、「辭行」、「辭別」。
(4) 解職。如:「辭職」、「辭退」。
(5) 言詞、文詞。通「詞」。如:「言辭」、「措辭」。
(6) 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7) 辭世:死亡。如:「人已辭世,哭也無益。」
(8) 辭歲:除夕夜家人相聚團拜。
【思】
(1) 想。如:「思慮」、「思考」、「思索」、「思量」、「胡思亂想」。
(2) 懷念、想念。如:「相思」、「思念」、「思慕」、「思鄉」。
(3) 想法、意念。如:「構思」、「文思」、「心思」。
(1) 推讓。如:「辭卸」、「辭謝」、「推辭」。
(2) 避開。如:「不辭辛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3) 道別。如:「告辭」、「辭行」、「辭別」。
(4) 解職。如:「辭職」、「辭退」。
(5) 言詞、文詞。通「詞」。如:「言辭」、「措辭」。
(6) 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7) 辭世:死亡。如:「人已辭世,哭也無益。」
(8) 辭歲:除夕夜家人相聚團拜。
【思】
(1) 想。如:「思慮」、「思考」、「思索」、「思量」、「胡思亂想」。
(2) 懷念、想念。如:「相思」、「思念」、「思慕」、「思鄉」。
(3) 想法、意念。如:「構思」、「文思」、「心思」。
【過】
(1) 時、空的經歷。如:「過年」、「過河」。
(2) 超出、超越。如:「過分」、「過期」、「過半數」。
(3) 錯誤。如:「過失」、「知過能改」。
(4) 表示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如:「看過」、「走過」、「吃過飯」。
(5) 處罰的類別。如:「大過」、「小過」。
(6) 忍受、領受。如:「難過」、「心裡不好過」。
(7) 太甚。如:「過度」、「過獎」。
(8) 轉移。如:「過戶」。
(1) 時、空的經歷。如:「過年」、「過河」。
(2) 超出、超越。如:「過分」、「過期」、「過半數」。
(3) 錯誤。如:「過失」、「知過能改」。
(4) 表示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如:「看過」、「走過」、「吃過飯」。
(5) 處罰的類別。如:「大過」、「小過」。
(6) 忍受、領受。如:「難過」、「心裡不好過」。
(7) 太甚。如:「過度」、「過獎」。
(8) 轉移。如:「過戶」。
【半】
(1) 二分之一。如:「剖半」、「對半」、「半碗飯」、「半價優待」、「年過半百」。
(2) 在中間。如:「半路」、「半途而廢」、「夜半鐘聲到客船」。
(3)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透明」、「半成品」、「半生不熟」、「半信半疑」、「半新不舊」、「一知半解」、「半推半就」、「半買半送」。
(1) 二分之一。如:「剖半」、「對半」、「半碗飯」、「半價優待」、「年過半百」。
(2) 在中間。如:「半路」、「半途而廢」、「夜半鐘聲到客船」。
(3)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透明」、「半成品」、「半生不熟」、「半信半疑」、「半新不舊」、「一知半解」、「半推半就」、「半買半送」。
【二】
(1) 自然數的第二位。大寫作「貳」,阿拉伯數字作「2」。
(2) 數目是二的。如:「二人」、「二部曲」、「二百元」。
(3) 次第是二的。如:「老二」、「二姊」、「二手貨」、「二房東」、「二等兵」。
(4) 兩樣的。如:「不二價」、「三心二意」、「說一不二」。
(1) 自然數的第二位。大寫作「貳」,阿拉伯數字作「2」。
(2) 數目是二的。如:「二人」、「二部曲」、「二百元」。
(3) 次第是二的。如:「老二」、「二姊」、「二手貨」、「二房東」、「二等兵」。
(4) 兩樣的。如:「不二價」、「三心二意」、「說一不二」。
【四】
(1) 自然數的第四位。大寫作「肆」,阿拉伯數字作「4」。
(2) 數目是四的。如:「四壁」、「四個人」、「四本書」。
(3) 次序是第四的。如:「四品官」、「四更天」。
(1) 自然數的第四位。大寫作「肆」,阿拉伯數字作「4」。
(2) 數目是四的。如:「四壁」、「四個人」、「四本書」。
(3) 次序是第四的。如:「四品官」、「四更天」。
【同】
(1) 一樣,沒有差異。如:「相同」、「同等」、「志同道合」。
(2) 一齊。如:「共同」、「同學」、「同伴」、「同事」、「同居」、「同甘共苦」。
(3) 聯合、聚集。如:「會同」、「率同」、「伙同」。
(4) 和。如:「我同你一道去。」
(1) 一樣,沒有差異。如:「相同」、「同等」、「志同道合」。
(2) 一齊。如:「共同」、「同學」、「同伴」、「同事」、「同居」、「同甘共苦」。
(3) 聯合、聚集。如:「會同」、「率同」、「伙同」。
(4) 和。如:「我同你一道去。」
【功】
(1) 功勞、功績。如:「記功」、「功臣」、「豐功偉業」、「歌功頌德」、「勞苦功高」、「功不可沒」、「好大喜功」、「小兵立大功」。
(2) 成效。如:「成功」、「功效」、「事半功倍」、「徒勞無功」。
(3) 為完成某事,所投注的心力。如:「用功」、「下苦功」。
(4) 事業。如:「事功」、「功業」、「功成名就」、「功敗垂成」。
(5) 功夫:
A>武術。如:「功夫演員」、「功夫皇帝」、「中國功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B>空閒、時間。如:「有話快說,我可沒功夫陪你!」、「不到一會兒功夫,他就把試題寫完了。」或作「工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C>努力的程度。如:「他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把電腦學好。」或作「工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1) 功勞、功績。如:「記功」、「功臣」、「豐功偉業」、「歌功頌德」、「勞苦功高」、「功不可沒」、「好大喜功」、「小兵立大功」。
(2) 成效。如:「成功」、「功效」、「事半功倍」、「徒勞無功」。
(3) 為完成某事,所投注的心力。如:「用功」、「下苦功」。
(4) 事業。如:「事功」、「功業」、「功成名就」、「功敗垂成」。
(5) 功夫:
A>武術。如:「功夫演員」、「功夫皇帝」、「中國功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B>空閒、時間。如:「有話快說,我可沒功夫陪你!」、「不到一會兒功夫,他就把試題寫完了。」或作「工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C>努力的程度。如:「他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把電腦學好。」或作「工夫」。(音讀為ㄍㄨㄥ ˙ㄈㄨ。)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異】
(1) 奇怪、特別的。如:「異人」、「異事」、「異樣」、「標新立異」、「奇裝異服」、「心知有異」。
(2) 感到奇怪、驚訝。如:「訝異」。
(3) 不同的、另外的。如:「異心」、「異端」、「異己」、「異性」、「異地」、「異日」。
(4) 分開。如:「夫妻離異」。
(1) 奇怪、特別的。如:「異人」、「異事」、「異樣」、「標新立異」、「奇裝異服」、「心知有異」。
(2) 感到奇怪、驚訝。如:「訝異」。
(3) 不同的、另外的。如:「異心」、「異端」、「異己」、「異性」、「異地」、「異日」。
(4) 分開。如:「夫妻離異」。
【位】
(1) 表示所在的地方。如:「座位」、「方位」、「位置」。
(2) 處、在。如:「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方。」
(3) 職務、等級。如:「職位」、「地位」、「爵位」、「甲等體位」。
(4) 數字的位置。如:「個位」、「位數」。
(5) 量詞。用於計算人數的單位。多含敬意。如:「十位客人」、「五位老師」。
(1) 表示所在的地方。如:「座位」、「方位」、「位置」。
(2) 處、在。如:「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方。」
(3) 職務、等級。如:「職位」、「地位」、「爵位」、「甲等體位」。
(4) 數字的位置。如:「個位」、「位數」。
(5) 量詞。用於計算人數的單位。多含敬意。如:「十位客人」、「五位老師」。
【善】
(1) 好的、正面的。如:「善惡」、「善行」、「善人」、「善事」。
(2)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3) 專長於。如:「善於辭令」、「能歌善舞」、「英勇善戰」。
(4) 熟悉的。如:「面善」。
(5) 容易。如:「善忘」、「善變」、「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6) 待人親切。如:「和善」、「友善」、「善待」。
(7) 收拾整理、辦理。如:「善後」。
(1) 好的、正面的。如:「善惡」、「善行」、「善人」、「善事」。
(2)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為善最樂」、「隱惡揚善」。
(3) 專長於。如:「善於辭令」、「能歌善舞」、「英勇善戰」。
(4) 熟悉的。如:「面善」。
(5) 容易。如:「善忘」、「善變」、「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6) 待人親切。如:「和善」、「友善」、「善待」。
(7) 收拾整理、辦理。如:「善後」。
【多】
(1)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2)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3)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4)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5)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6)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7)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8)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9)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10) 數目大於「二」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1) 增加。如:「班上多了一位新同學。」
(2) 豐富、不少的。如:「多事之秋」、「多才多藝」、「多愁善感」、「多難興邦」、「多子多孫多福氣」。
(3) 大部分。表示數量大。如:「很多」、「這幾匹馬多具有優良血統。」
(4) 經常、常常。如:「多看多聽」、「多讀多寫」、「不可多得」。
(5) 非常。表示程度高。如:「多謝」、「好得多」、「快得多」。
(6) 有餘。如:「一年多」、「十萬多人」。
(7) 過分、不必要。如:「多疑」、「多心」、「多管閒事」、「多此一舉」。
(8) 超出、勝過。如:「多出來」、「我走的橋多過你走的路。」
(9) 表示疑問。如:「你有多高?」、「你家離學校多遠?」
(10) 數目大於「二」的。如:「多邊形」、「多年生草本植物」。
【譽】
(1) 美好的名聲。如:「令譽」、「名譽」、「美譽」。
(2) 稱讚。如:「稱譽」、「讚譽」。
(1) 美好的名聲。如:「令譽」、「名譽」、「美譽」。
(2) 稱讚。如:「稱譽」、「讚譽」。
【懼】
害怕。如:「畏懼」、「恐懼」、「懼怕」、「懼內」、「懼高症」。
害怕。如:「畏懼」、「恐懼」、「懼怕」、「懼內」、「懼高症」。
【近】
(1) 距離不遠。如:「近親」、「近日」、「遠近馳名」、「遠水救不了近火」。
(2) 明白的、淺顯的。如:「淺近」。
(3) 相似。如:「近似」、「知恥近乎勇」。
(4) 親密。如:「親近」、「兩家人走得很近。」
(5) 合乎、合於。如:「不近情理」、「不近人情」。
(1) 距離不遠。如:「近親」、「近日」、「遠近馳名」、「遠水救不了近火」。
(2) 明白的、淺顯的。如:「淺近」。
(3) 相似。如:「近似」、「知恥近乎勇」。
(4) 親密。如:「親近」、「兩家人走得很近。」
(5) 合乎、合於。如:「不近情理」、「不近人情」。
【柔】
(1) 不硬、軟的。如:「柔軟」、「柔細」、「柔嫩」。
(2) 感覺溫和的。如:「柔和」、「溫柔」、「柔美」。
(1) 不硬、軟的。如:「柔軟」、「柔細」、「柔嫩」。
(2) 感覺溫和的。如:「柔和」、「溫柔」、「柔美」。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利】
(1) 好處、益處。如:「私利」、「利益」、「福利」、「利令智昏」、「有利有弊」。
(2) 銳。如:「利劍」、「鋒利」、「銳利」。
(3) 從本金生出的子錢。如:「利息」、「紅利」、「利潤」、「連本帶利」。
(4) 方便、有好處。如:「便利」、「利人利己」、「損人不利己」。
(5) 吉祥、順利。如:「大吉大利」。
(1) 好處、益處。如:「私利」、「利益」、「福利」、「利令智昏」、「有利有弊」。
(2) 銳。如:「利劍」、「鋒利」、「銳利」。
(3) 從本金生出的子錢。如:「利息」、「紅利」、「利潤」、「連本帶利」。
(4) 方便、有好處。如:「便利」、「利人利己」、「損人不利己」。
(5) 吉祥、順利。如:「大吉大利」。
【遠】
1.
(1) 距離不近的。如:「遠方」、「遠客」、「遠路」、「遠水救不了近火」。
(2) 不親近。如:「疏遠」、「遠親」。
(3) 深奧。如:「深遠」、「言近旨遠」。
2.
遠離、避開。如:「遠嫌」、「遠小人」、「敬鬼神而遠之」。
1.
(1) 距離不近的。如:「遠方」、「遠客」、「遠路」、「遠水救不了近火」。
(2) 不親近。如:「疏遠」、「遠親」。
(3) 深奧。如:「深遠」、「言近旨遠」。
2.
遠離、避開。如:「遠嫌」、「遠小人」、「敬鬼神而遠之」。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 ㄇㄛˊ。)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 ㄇㄛˊ。)
【咎】
(1) 災禍。如:「咎由自取」。
(2) 過失。如:「引咎辭職」、「難辭其咎」、「動輒得咎」。
(3) 責罰、怪罪。如:「既往不咎」。
(1) 災禍。如:「咎由自取」。
(2) 過失。如:「引咎辭職」、「難辭其咎」、「動輒得咎」。
(3) 責罰、怪罪。如:「既往不咎」。
【用】
(1) 使用。如:「用人」、「任用」、「運用」、「用兵」。
(2) 功能、效果。如:「功用」、「器用」、「作用」、「效用」。
(3) 吃、飲。如:「用飯」、「用菜」、「用茶」、「用湯」、「用餐」。
(4) 花費的錢財。如:「家用」、「零用」、「花用」、「用度」。
(5) 付出、施行。如:「用情」、「感情用事」、「用盡心機」。
(6) 需要。如:「你不用去!」、「這件事不用你插手!」
(7) 可供使用的、應用的。如:「用品」、「用具」、「用途」、「用處」。
(8) 用功:認真學習。如:「用功讀書」、「努力用功」。
(9) 用意:存心、意圖。如:「你的用意何在?」
(1) 使用。如:「用人」、「任用」、「運用」、「用兵」。
(2) 功能、效果。如:「功用」、「器用」、「作用」、「效用」。
(3) 吃、飲。如:「用飯」、「用菜」、「用茶」、「用湯」、「用餐」。
(4) 花費的錢財。如:「家用」、「零用」、「花用」、「用度」。
(5) 付出、施行。如:「用情」、「感情用事」、「用盡心機」。
(6) 需要。如:「你不用去!」、「這件事不用你插手!」
(7) 可供使用的、應用的。如:「用品」、「用具」、「用途」、「用處」。
(8) 用功:認真學習。如:「用功讀書」、「努力用功」。
(9) 用意:存心、意圖。如:「你的用意何在?」
【三】
(1)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3)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1)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3)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五】
(1) 自然數的第五位。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2) 數目是五的。如:「五個」、「五子棋」、「五線譜」、「陰陽五行」、「五權憲法」、「五體投地」。
(3) 次第是五的。如:「五更天」、「小學五年級」。
(1) 自然數的第五位。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2) 數目是五的。如:「五個」、「五子棋」、「五線譜」、「陰陽五行」、「五權憲法」、「五體投地」。
(3) 次第是五的。如:「五更天」、「小學五年級」。
【貴】
(1) 價值高的。如:「貴重」、「昂貴」、「賤買貴賣」。
(2) 身分尊高。如:「尊貴」、「貴族」、「貴賓」。
(3) 敬辭。如:「貴姓」、「貴國」、「貴寶地」。
(4) 注重、重視。如:「人貴自立」、「難能可貴」。
(5) 地位高的人。如:「權貴」。
(1) 價值高的。如:「貴重」、「昂貴」、「賤買貴賣」。
(2) 身分尊高。如:「尊貴」、「貴族」、「貴賓」。
(3) 敬辭。如:「貴姓」、「貴國」、「貴寶地」。
(4) 注重、重視。如:「人貴自立」、「難能可貴」。
(5) 地位高的人。如:「權貴」。
【賤】
(1) 價格低廉。如:「賤價」、「穀賤傷農」。
(2) 地位低下。如:「低賤」、「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3) 自謙語。如:「賤內」、「賤臣」。
(4) 罵人語。指人輕浮不自重。如:「賤人」、「賤貨」、「賤骨頭」。
(5) 輕視、看不起。如:「貴古賤今」、「貴遠賤近」。
(1) 價格低廉。如:「賤價」、「穀賤傷農」。
(2) 地位低下。如:「低賤」、「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3) 自謙語。如:「賤內」、「賤臣」。
(4) 罵人語。指人輕浮不自重。如:「賤人」、「賤貨」、「賤骨頭」。
(5) 輕視、看不起。如:「貴古賤今」、「貴遠賤近」。
【等】
(1) 品級、次第。如:「等級」、「優等」、「上等」、「甲等」、「劣等」。
(2) 指數量相同、次第相齊。如:「相等」、「等於」、「平等」。
(3) 待、候。如:「等待」、「等車」、「等候」。
(4) 表刪節的用語。如:「這次畫展參展的作品有書法、國畫、素描等等。」
(1) 品級、次第。如:「等級」、「優等」、「上等」、「甲等」、「劣等」。
(2) 指數量相同、次第相齊。如:「相等」、「等於」、「平等」。
(3) 待、候。如:「等待」、「等車」、「等候」。
(4) 表刪節的用語。如:「這次畫展參展的作品有書法、國畫、素描等等。」
【危】
(1) 不安全。如:「危險」、「危機四伏」、「居安思危」。
(2) 傷害。如:「危及生命」、「危害治安」。
(3) 高而險。如:「危崖」、「危樓」、「危牆」。
(4) 病重。如:「病危」、「生命垂危」。
(5) 端正。如:「正襟危坐」。
(1) 不安全。如:「危險」、「危機四伏」、「居安思危」。
(2) 傷害。如:「危及生命」、「危害治安」。
(3) 高而險。如:「危崖」、「危樓」、「危牆」。
(4) 病重。如:「病危」、「生命垂危」。
(5) 端正。如:「正襟危坐」。
【剛】
(1) 堅強。與「柔」相對。如:「剛強」、「剛正」、「剛毅」、「血氣方剛」。
(2) 指時間過去不久。如:「剛來」、「剛才」。
(3) 恰好。如:「剛好」、「剛巧」。
(1) 堅強。與「柔」相對。如:「剛強」、「剛正」、「剛毅」、「血氣方剛」。
(2) 指時間過去不久。如:「剛來」、「剛才」。
(3) 恰好。如:「剛好」、「剛巧」。
【勝】
1.
(1) 贏、占優勢。如:「勝利」、「戰勝」、「獲勝」、「優勝」、「勝訴」、「旗開得勝」、「出奇制勝」。
(2) 超越。如:「勝過」、「略勝一籌」、「一個勝似一個」。
(3) 優美的地方。如:「勝景」、「勝地」、「尋幽覽勝」、「風景名勝」。
2.
(1) 禁得起、承受得了。如:「勝任」、「不勝其擾」、「喜不自勝」。
(2) 盡。如:「不勝枚舉」、「不可勝數」。
1.
(1) 贏、占優勢。如:「勝利」、「戰勝」、「獲勝」、「優勝」、「勝訴」、「旗開得勝」、「出奇制勝」。
(2) 超越。如:「勝過」、「略勝一籌」、「一個勝似一個」。
(3) 優美的地方。如:「勝景」、「勝地」、「尋幽覽勝」、「風景名勝」。
2.
(1) 禁得起、承受得了。如:「勝任」、「不勝其擾」、「喜不自勝」。
(2) 盡。如:「不勝枚舉」、「不可勝數」。
【邪】
1.
(1) 不正的。如:「邪惡」、「邪念」、「邪事」、「邪說」、「邪魔歪道」。
(2) 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如:「改邪歸正」、「邪不勝正」。
(3) 怪異、不合常理。如:「這事很邪門,要小心應付才行!」
(4) 人們無法理解的怪異事件。如:「中邪」、「百邪不侵」。
(5) 中醫稱足以傷人致病的四時之氣或環境因素。如:「風邪」、「寒邪」。
2.
文言文裡,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同「耶」。如:「是邪?非邪?」
1.
(1) 不正的。如:「邪惡」、「邪念」、「邪事」、「邪說」、「邪魔歪道」。
(2) 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如:「改邪歸正」、「邪不勝正」。
(3) 怪異、不合常理。如:「這事很邪門,要小心應付才行!」
(4) 人們無法理解的怪異事件。如:「中邪」、「百邪不侵」。
(5) 中醫稱足以傷人致病的四時之氣或環境因素。如:「風邪」、「寒邪」。
2.
文言文裡,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同「耶」。如:「是邪?非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