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專研古代三墳之典學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經、易理、易數、易術、易法、堪輿術、陰宅、陽宅、奇門遁甲、姓名學、紫微斗數、梅花易數、八字命理、七政四餘、黃帝內經、並且辯證秘訣真偽、一切學理依據全部符合『源、理、義、法、竅』學術程序。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作者:術龍    04_avatar_middle   
-------------------------------------------------------------------------------------------------
原文內容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直譯內容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未能夠不親近,這方式同樣經常、不止一次地改變,更改行為未出乎意料之外,環繞移動六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告一段落沒有恆久不變的倫理,堅強感覺溫和的交互、彼此改變,非能夠、適宜當作標準、法則重點,只有更改動作的意向恰好、相合。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他由裡面去到外面從外面進到裡面用規範,不屬於範圍裡面裡面的令、讓意識、感覺害怕。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兼而有之清楚由、從煩惱的事憂心、憂慮結交、交往原因,沒有事實狀況存在教導、傳授學問的人護著不使受損,似、好像遭遇事物原始的創造者根源。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開始、起源直爽坦白他的言詞、文詞並且揣測、審度他的單子,並列事實狀況存在標準、法則持久固定不變的,假如表必須、一定他的品格、性情,方法未草率、敷衍做、從事。



主題:【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未能夠不親近,這方式同樣經常、不止一次地改變,更改行為未出乎意料之外,環繞移動六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告一段落沒有恆久不變的倫理,堅強感覺溫和的交互、彼此改變,非能夠、適宜當作標準、法則重點,只有更改動作的意向恰好、相合。

易學如果把他當成一般著作也可以但是您無法不親近離開他,這方式同樣經常與不止一次地改變世人對易學觀點認知,會更改行為未出乎意料之外,一切都環繞移動六度空間當中,一切動作的開始與持續或結束或告一段落沒有恆久不變的倫理依據定義,堅強感覺溫和的交互與彼此改變定義依據,非能夠與適宜當作標準與法則重點關鍵,只有更改人的動作的意向恰好與能相合所需。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他由裡面去到外面從外面進到裡面用規範,不屬於範圍裡面裡面的令、讓意識、感覺害怕。

他由裡面去到外面從外面進到裡面空間所用程序規範,不屬於範圍裡面與再裡面的空間令人或讓人意識與感覺害怕敬畏。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兼而有之清楚由、從煩惱的事憂心、憂慮結交、交往原因,沒有事實狀況存在教導、傳授學問的人護著不使受損,似、好像遭遇事物原始的創造者根源。

也知道他的作用所以是一件煩惱的事因此更憂心與憂慮因為離不開結交空間與交往時空原因,如果沒有事實存在教導與傳授學問的人來保護著不使受損的話,只能發生後再來請專業者收始事後的需求此時就好像在世父母般的感覺而重生。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開始、起源直爽坦白他的言詞、文詞並且揣測、審度他的單子,並列事實狀況存在標準、法則持久固定不變的,假如表必須、一定他的品格、性情,方法未草率、敷衍做、從事。

如果有人能從開始與起源並且能直爽坦白道出作者的文章精髓並且能揣測與審度作者所展現的藥方,並且展現事實狀況存在程序標準與法則此至古到今持久固定不變的程序法則,假如有人表示必須並且一定當成自己的品格與性情原則,此人必定能所展現一切執行方法絕對不可能呈現草率與敷衍做或從事也。



本文章單字單義如下:
【易】
(1) 不困難的、不須費力的。如:「容易」、「輕易」、「易如反掌」、「輕而易舉」、「知難行易」。 
(2) 平和。如:「平易近人」。 
(3) 改變。如:「易容」、「易地而處」、「改弦易轍」、「移風易俗」。 
(4) 因交換而演變成的商業行為。如:「交易」。
【之】
(1) 介詞。同「的」。如:「三分之一」、「在天之涯」。 
(2) 代名詞。用以代替人、事、物。如:「偶一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 指稱詞。此、這、這個。如:「之子于歸」。 
(4) 往。如:「事既如此,今欲何之?」 
(5) 語助詞。無義。如:「總而言之」。
【為】
1.
(1) 做。如:「事在人為」、「為人父母」、「為所欲為」、「為善不欲人知」。 
(2) 當作。如:「視為」、「為主」、「為首」。 
(3) 變成。如:「成為」、「化整為零」、「化悲憤為力量」。 
(4) 是。如:「天下為公」、「失敗為成功之母」。 
(5) 發展、潛力。如:「年輕有為」、「大有可為」。 
(6) 被。如:「為人所害」、「為人所景仰」、「為人所信任」、「為人所擁戴」。 
(7) 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加強語氣。如:「大為不滿」、「甚為信任」、「尤為出色」。 
2.
(1) 替、幫。如:「為人服務」、「為國爭光」、「為人作嫁」。 
(2) 疑問原因。如:「為何你不答應?」、「他為什麼不去?」 
(3) 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為了年邁的父母,他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書】
(1) 成冊的著作。如:「書本」、「書籍」、「圖書」、「教科書」、「線裝書」、「百科全書」。 
(2) 信。如:「家書」、「書信」。 
(3) 文件。如:「證明書」、「申請書」。 
(4) 寫。如:「書寫」、「振筆疾書」。 
(5) 字體。如:「楷書」、「草書」、「行書」。
【也】
(1) 同樣、並行。如:「他去,我也去。」、「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皆、全、都。如:「他什麼事也不做,真氣人!」、「我什麼也不知道,你就別再苦苦追問了。」 
(3) 尚可。表示讓步的口氣。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4) 加強語氣詞。與「再」、「一點」等詞連用。如:「再也不敢」、「一點也不」。 
(5) 文言文助詞。
A>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說明的語氣。如:「然也!」
B>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如:「何也?」、「悲也!」
C>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6) 表示轉折。如:「房間雖然不大,住起來倒也挺舒適的。」 

【不】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3)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可】
1.
(1) 允許。如:「許可」、「認可」。 
(2)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3)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4)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5)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6)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7)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8) 美好的。如:「可人兒」。 
2. 可汗(ㄎㄜˋㄏㄢˊ):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遠】
1. 
(1) 距離不近的。如:「遠方」、「遠客」、「遠路」、「遠水救不了近火」。 
(2) 不親近。如:「疏遠」、「遠親」。 
(3) 深奧。如:「深遠」、「言近旨遠」。 
2. 遠離、避開。如:「遠嫌」、「遠小人」、「敬鬼神而遠之」。
【道】
(1)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2)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3) 一種哲學的理想境界或思想、學說。如:「大道」、「得道」、「中道」。 
(4)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 方法。如:「門道」、「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6)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7)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8)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9) 道教:由東漢張陵創立,以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10) 量詞:
A>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
B>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
C>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
D>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
E>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屢】
每每、經常、不止一次地。如:「屢次」、「屢屢」、「屢試不爽」、「屢見不鮮」。
【遷】
(1) 移動。如:「遷居」、「搬遷」。 
(2) 改變。如:「變遷」、「事過境遷」、「見異思遷」。 
(3) 職位升降。如:「升遷」、「左遷」。 

【變】
(1)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2) 突發的事件。如:「兵變」、「九一八事變」。 
(3) 臨機應付的方法。如:「機變」、「通權達變」。 
(4) 變動的、變異的。如:「變數」、「變態」。 

【動】
(1)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2)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3)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4)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5)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6)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7)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居】
(1) 住。如:「居住」、「世居」、「居無定所」。 
(2) 居住的處所。如:「新居」、「故居」、「安樂居」。 
(3) 處於。如:「居首」、「居於劣勢」、「居安思危」。 
(4) 存著、懷有。如:「他這樣做,到底居心何在?」 
(5) 儲存。如:「奇貨可居」。 
(6) 住宅、茶樓、飯館等場所的稱號用字。如:「蝸牛居」、「明湖居」、「東坡居」。 
(7) 任、當。如:「自居」、「官居一品」。 
(8) 居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如:「這題數學這麼簡單,你居然不會!」 
(9) 居士:
A>隱居的人。如:「鄉野居士」。
B>在家吃齋念佛的人。
【周】
(1) 普遍、全面。如:「周遍」、「周到」、「周身」、「眾所周知」。 
(2) 完密。如:「周密」、「周全」、「周詳」。 
(3) 環繞區域的外圍部分。如:「圓周」、「四周」。 
(4) 救濟、援助。如:「周濟」、「周急」。 
(5) 朝代名。 
(6) 星期。通「週」。如:「一周有七天」。 
(7) 滿一年。通「週」。如:「周歲」、「十周年校慶」。 
(8) 環繞。如:「周而復始」。 
(9) 量詞。用於計算環繞次數的單位。如:「環島一周」、「繞場兩周」。
【流】
(1) 液體移動。如:「流動」、「奔流」、「流汗」、「血流如注」。 
(2) 移動的液體。如:「水流」、「洪流」、「河流」。 
(3) 像水流般移動的現象。如:「潮流」、「寒流」、「氣流」、「電流」、「暖流」。 
(4) 品類、等級。如:「名流」、「上流」、「下流」、「第一流」。 
(5)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亡」、「流離失所」、「流動人口」。 
(6) 派別。如:「流別」、「流派」、「三教九流」。 
(7) 沒有根據的、不明來處的。如:「流言」、「流譽」、「流彈」。 
(8) 傳播、散布。如:「流傳」、「流芳萬世」。 
(9)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光」、「流年」。 
(10) 趨向。如:「流於形式」、「流於鋪張」。
【六】
(1) 自然數的第六位。大寫作「陸」,阿拉伯數字作「6」。 
(2) 數目是六的。如:「六人」、「六親」、「六畜興旺」。
【虛】
(1) 假的、不真實的。如:「虛偽」、「虛假」、「虛構」、「虛幻」。 
(2) 衰弱。如:「虛弱」、「虛脫」、「她的身子很虛。」 
(3) 白白的、徒然的。如:「虛度」、「不虛此行」、「虛有其表」。 
(4) 不自滿、不驕傲。如:「謙虛」、「虛心求教」。 
(5) 有所愧疚而心中膽怯。如:「心虛」。 
(6) 空。如:「空虛」、「趁虛而入」。 
(7) 草率、敷衍。如:「虛應故事」。
【上】
1.
(1) 指物體的高處、表面或邊側。與「下」相對。如:「上面」、「樓上」。 
(2) 在前面的:
A>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面的。如:「上一位」、「上個月」。
B>表示最好的、優等的。如:「上等貨」、「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3)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如:「皇上」、「君上」、「上級」、「上流社會」。 
(4) 去、到。如:「上街」、「上學」、「上班」、「上菜市場」。
(5) 添加、塗抹。如:「上油」、「上漆」、「上藥」、「上顏色」。 
(6) 安裝、旋轉。如:「上刺刀」、「上螺絲」、「上緊發條」。 
(7) 進呈。如:「上表」、「上菜」、「上書」、「上奏」。 
(8) 刊登、登載。如:「上報」、「上頭條新聞」。 
(9)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 
(10) 置於動詞之後:A>表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如:「愛上」、「考上大學」、「關上大門」、「迷上武俠小說」。B>表示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騎上去」。 
2.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董」、「腫」、「止」、「旨」等字。
【下】
(1)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2) 降落。如:「下雨」、「下山」。 
(3)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4)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5)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6)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7)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8)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9)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無】
1. 
(1) 沒有。如:「無用」、「無情」、「無辜」、「無中生有」、「無風不起浪」、「無事不登三寶殿」。 
(2) 不。如:「無記名投票」。 
(3) 不論。如:「無論」、「事無大小」。 
2. 
南無:佛教用語,合掌稽首,禮敬的意思。如:「南無阿彌陀佛」。(音讀為ㄋㄚˊ ㄇㄛˊ。)
【常】
(1) 普遍的、一般的。如:「日常」、「平常」、「常態」、「常識」、「人之常情」。 
(2) 反復發生的。如:「時常」、「經常」。 
(3) 持久固定不變的。如:「常理」、「常道」、「常規」。 
(4) 時時可行、恆久不變的倫理、法則。如:「倫常」、「三綱五常」。
【剛】
(1) 堅強。與「柔」相對。如:「剛強」、「剛正」、「剛毅」、「血氣方剛」。 
(2) 指時間過去不久。如:「剛來」、「剛才」。 
(3) 恰好。如:「剛好」、「剛巧」。
【柔】
(1) 不硬、軟的。如:「柔軟」、「柔細」、「柔嫩」。 
(2) 感覺溫和的。如:「柔和」、「溫柔」、「柔美」。
【相】
1.
(1) 交互、彼此。如:「互相」、「相親相愛」、「守望相助」、「兩地相思」。 
(2) 比較一下,合併著說兩方面比較的結果。如:「相較」、「相異」、「相像」、「相稱」、「相得益彰」。 
(3)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由一方面進行。如:「實不相瞞」、「出門相迎」、「有事相煩」。 
2.
(1) 外表、容貌。如:「面相」、「相貌」、「福相」、「寒酸相」。 
(2) 察看、審視。如:「相命」、「相親」、「相機而動」、「人不可貌相」。 
(3) 輔助。如:「相夫教子」、「吉人天相」。 
(4) 官名。如:「宰相」。
【典】
(1) 可作為依據或規範的書籍。如:「字典」、「典籍」、「經典」、「法典」、「引經據典」。 
(2) 標準、法則。如:「典範」、「典型」。 
(3) 儀式、典禮。如:「大典」、「慶典」、「開幕典禮」。 
(4) 古書中可稱說的故事。如:「用典」、「典故」。 
(5) 主持。如:「典試」、「典獄長」。 
(6) 質押。如:「典當」、「典押」、「典賣」。
【要】
1.
(1) 索取。如:「要錢」、「要飯」、「要帳」。 
(2) 收為己有。如:「這本書我要了。」 
(3) 值得重視的。如:「重要」、「要職」、「要犯」、「要件」、「要塞」、「要點」、「要義」、「要旨」。 
(4) 重點。如:「提要」、「摘要」、「要點」、「要義」、「要旨」。 
(5) 假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6) 求。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7)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8) 即將。如:「天要下雨了!」、「他快要來了。」 
2.
(1) 求取。如:「要求」、「要功」。 
(2) 強迫。如:「要挾」。 
(3) 約定。如:「要約」。
【唯】
(1) 獨、只有。如:「唯一」、「唯有」、「唯獨」。 
(2) 表示謙恭的應答聲。如:「唯諾」。 

【變】
(1)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2) 突發的事件。如:「兵變」、「九一八事變」。 
(3) 臨機應付的方法。如:「機變」、「通權達變」。 
(4) 變動的、變異的。如:「變數」、「變態」。
【所】
(1) 地方、位置。如:「處所」、「場所」、「適得其所」。 
(2) 機關、單位。如:「診所」、「派出所」、「鎮公所」、「研究所」。 
(3) 語助詞:
A>表示動作的意向。如:「所向無敵」、「據我所知」。
B>與「為」、「被」合用,表示被動。如:「他的作品被大家所喜愛。」 
(4) 指示代名詞。如:「所見所聞」、「所作所為」。 
(5) 量詞。用於計算建築物的單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學校」。 
(6) 所以:
A>因此,表示結果。如:「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才管你。」
B>為何、為麼,表示原因。如:「這就是我所以要轉學的原因。」
【適】
(1) 恰好、相合。如:「適合」、「適切」、「適當」。 
(2) 舒服。如:「不適」、「舒適」、「安適」。 
(3) 恰巧。如:「適巧」、「適逢盛會」、「愛之適足以害之」。 
(4) 剛才。如:「適才」。 
(5) 到、前往。如:「無所適從」、「遠適他鄉」。
【其】
(1) 代詞。他或他的。如:「聽其自然」、「各得其所」、「其貌不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 那、那個。如:「其他」、「其中」、「其餘」。 
(3)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如:「豈其然乎?」 
(4) 尤其:特別的。如:「中橫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尤其太魯閣到天祥一段更是美麗。」
【出】
(1) 由裡面去到外面。與「入」相對。如:「出門在外」、「足不出戶」。 
(2) 產生、發生。如:「出汗」、「出水痘」、「出毛病」、「出事了!」 
(3) 脫離、離開。如:「出家」、「出軌」、「出走」。 
(4) 給與、支付。如:「出錢」、「出納」、「量入為出」。 
(5) 表現、顯露。如:「出現」、「出洋相」、「水落石出」。 
(6) 超越。如:「出乎意料」、「容貌出眾」、「出人頭地」。 
(7) 發洩。如:「出氣筒」、「出了口怨氣」。 
(8) 到。如:「出席」、「出場」、「出勤」、「出庭」。 
(9) 策劃、擬定。如:「出計謀」、「出主意」、「出題目」。 
(10) 放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效果。如:「拿出好成績」、「看出嚴重性」、「做出這等事」。
【入】
(1) 從外面進到裡面。與「出」相對。如:「入口」、「出入」、「入境」、「入場」、「引狼入室」。 
(2) 參加。如:「入學」、「入會」、「入股」、「入伍」。 
(3) 收進、所得。如:「收入」、「入帳」、「量入為出」、「入不敷出」。 
(4) 到、達。如:「入夜」、「入夏」、「入冬」。 
(5) 落。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6) 合乎。如:「入時」、「入流」、「入情入理」。 
(7) 沉溺、深陷。如:「入迷」、「入神」、「走火入魔」。 
(8) 中古聲調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如「月」、「屋」、「質」、「覺」等字。
【以】
(1)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 以為:
A>當做。如:「原來是你,我還以為是姜先生呢!」B>
認為。如:「這辦法你以為如何?」 
(3)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4) 連詞。相當於「而」。如:「治世之音安以樂。」 
(5)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往」、「以東」、「以上」、「以下」。
【度】
1.
(1) 表示物質的相關性質達到的狀況。如:「長度」、「硬度」、「密度」、「酸度」。 
(2) 法制、規範。如:「法度」、「制度」。 
(3) 指人的。如:「器度」、「風度」、「度量狹小」。 
(4) 標準。如:「限度」、「尺度」。 
(5) 過、經歷。如:「度過」、「度日如年」、「虛度光陰」。 
(6) 測量長短的標準。如:「度量衡」。 
(7) 角度:
A>數學上指角的大小。
B>觀察事物的方向或觀點。如:「換個角度來看,他的作法並沒有錯。」 
(8) 量詞:
A>計算依一定標準劃分的單位。如:「耗電三百度」、「今天氣溫高達氏三十六度。」
B>計算次數的單位。如:「再度光臨」。 
2. 
思量、計議、考慮。如:「忖度」、「審度」。
【外】
(1) 不屬於某範圍裡面的稱為「外」。與「內」相對。如:「此外」、「除外」、「外面」、「屋外」、「門外」、「戶外活動」。 
(2) 非自己所在或所屬的。如:「外國」、「外來語」、「外匯存底」、「古今中外」。 
(3) 關係疏遠的。如:「別把我當外人。」、「你這麼客氣,就太見外了!」 
(4) 母系親屬的。如:「外婆」、「外公」、「外甥」、「外孫」。
(5) 別的、其他的、非正式的。如:「外號」、「外史」、「外一章」、「飛狐外傳」。 
(6) 外子:妻子對他人提及丈夫的稱呼。相對於「內人」而言。
【內】
(1) 裡面的。與「外」相對。如:「內部」、「內科」、「室內」、「內衣」、「國內」、「內在美」。 
(2) 隱藏的、暗中的。如:「內情」、「內定」。 
(3) 稱自己的妻子或妻方的親屬。如:「內人」、「內兄」、「內親」、「內姪」、「賢內助」。
【使】
(1) 用。如:「使用」、「使勁」、「使性子」、「使眼色」。 
(2) 令、讓。如:「迫使」、「使人開心」。 
(3) 派、差遣。如:「支使」、「使喚」、「差使」。 
(4) 如果。如:「假使」。 
(5) 奉命到外國執行任務或留駐的外交官員。如:「使節」、「大使」、「公使」。 
(6) 奉命到國外從事外交工作。如:「出使」。
【知】
(1)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2)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3)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4)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5) 招待、禮遇。如:「知客」。 
(6) 主持。如:「知縣」。 
(7)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8)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懼】
害怕。如:「畏懼」、「恐懼」、「懼怕」、「懼內」、「懼高症」。
【又】
(1) 再。表示動作或現象的重複。如:「看了又看」、「你又來了!」、「一天又一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 兼而有之。用來連結平列的詞意。如:「又唱又跳」、「又快又好」、「她又美又聰明。」 
(3) 並。表示強調的語氣。如:「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又不是三歲小孩,怎麼會不懂呢?」 
(4) 表示更進一層。如:「他的病情又加重了。」 
(5) 表示動作或情況先後連接。如:「他病才剛好又回去工作了。」
(6) 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三又二分之一。」
【明】
(1)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2)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3)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4)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5) 視力、視覺。如:「失明」。 
(6)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7)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8) 朝代名。 
(9)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於】
介詞:
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
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
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
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
G>向。如:「求助於人」、「聞道於盲」。
H>到、至。如:「聲聞於天」。
【憂】
(1) 擔心、焦慮、煩惱。如:「憂心」、「憂慮」、「憂愁」、「先天下之憂而憂」。 
(2) 煩惱的事。如:「高枕無憂」、「內憂外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 丁憂:遭遇父母的喪事。如:「丁憂在家」。
【患】
(1) 憂心、憂慮。如:「憂患」、「患得患失」。 
(2) 災難。如:「災患」、「禍患」、「水患」、「患難與共」。 
(3) 生病。如:「患病」。 
(4) 生病。如:「病患」、「傷患」。
【與】
1. 
(1) 和、同、跟。如:「男與女」、「我與你」、「山與水」、「與民同樂」。 
(2) 給。如:「贈與」、「授與」、「付與」、「與人方便」。 
(3) 結交、交往。如:「人之相與,貴在誠信。」 
(4) 贊、助。如:「與人為善」。 
(5)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 
(6) 等待。如:「時不我與」。 
(7) 同類、朋黨。如:「民胞物與」。 
2. 
參加。如:「參與」、「與會」、「與賽」。
【故】
(1) 朋友、舊識。如:「故舊」、「沾親帶故」、「一見如故」。 
(2) 本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有」、「故事」、「故交」、「故步自封」。 
(3) 死。如:「病故」、「身故」、「已故」。 
(4) 意外事件。如:「變故」、「交通事故」。 
(5) 原因。如:「緣故」、「因故缺席」、「不知何故」。 
(6) 有意的、存心的。如:「故意」、「明知故犯」、「故作鎮靜」。 
(7) 所以、因而。如:「他每天勤奮讀書,故有好成績。」
【有】
1.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2)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3)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4)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2.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師】
(1) 教導、傳授學問或技藝的人。如:「老師」、「教師」、「師徒」。 
(2) 學習、效法。如:「師法」、「師事」、「師古」。 
(3) 榜樣、表率。如:「萬世師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4) 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理髮師」、「鋼琴師」。 
(5)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6) 軍隊的編制單位。或泛指軍隊。如:「師團」、「誓師北伐」、「班師回朝」。
【保】
(1) 護著不使受損。如:「保衛」、「保護」、「保健」、「保全」、「保養」。 
(2) 負責、承擔。如:「保證」、「保舉」、「擔保」、「保荐」、「保險」。 
(3) 受僱替人做事的人。如:「酒保」、「保母」。
【如】
(1) 似、好像。如:「果真如此」、「吹氣如蘭」、「愛人如己」、「數十年如一日」。 
(2) 依照。如:「如期舉行」、「如約前來」、「如法炮製」、「如願以償」。 
(3) 及、比得上。如:「遠親不如近鄰」。 
(4) 往、到。如:「如廁」。 
(5) 假若、若是。:「如果」、「假如」、「如不克前來,請提早通知。」 
(6) 表示舉例之詞。如:「比如」、「例如」、「譬如」。 
(7) 表示狀況的語助詞。相當於「然」。如:「突如其來的打擊,令人無法承受。」
【臨】
(1) 到來、來到。如:「光臨」、「親臨」、「降臨」、「五福臨門」。 
(2) 遭遇。如:「臨危不亂」、「臨陣磨槍」。 
(3) 靠著、依傍。如:「臨河」、「臨窗而坐」、「如臨深淵」。 
(4) 將、正、當。如:「臨別」、「臨行」、「臨終」、「臨時抱佛腳」。 
(5) 從高處往下看。如:「居高臨下」。 
(6) 依著書畫範本模仿。如:「臨碑」。
【父】
(1) 爸爸。如:「父親」、「父母」、「父子」。 
(2) 對男性長輩的尊稱。如:「姑父」、「伯父」、「父兄」、「父執」。 
(3) 對老年人的尊稱。如:「父老」。 
(4) 尊稱事物原始的創造者。如:「音樂之父是貝多芬。」、「發明家之父是愛迪生。」
【母】
(1) 媽、娘。如:「母親」、「母愛」、「父母」。 
(2) 對女性長輩的尊稱。如:「祖母」、「姑母」、「伯母」、「師母」。 
(3) 雌性的。如:「母鳥」、「母雞」、「母貓」。 
(4) 根源。如:「失敗為成功之母」。 
(5) 原本的。如:「母校」、「母語」。 
(6) 母老虎:比喻很凶惡的女人。如:「她是出名的母老虎,你別去招惹她。」
【初】
(1) 開始、起源。如:「初始」、「起初」、「年初」、「和好如初」。 
(2) 等級最低的。如:「初中」、「初級」、「初等」。 
(3) 第一次的。如:「初次」、「初版」、「初試啼聲」。 
(4) 剛剛。如:「初出茅廬」、「初生之犢不畏虎」。 
(5) 起頭的、剛開始的。如:「初秋」、「初衷」。
【率】
1.
(1) 帶領。如:「率領」、「率同」、「率隊遠征」。 
(2) 輕忽、不細心。如:「輕率」、「草率」、「粗率」。 
(3) 直爽坦白的。如:「率性」、「直率」、「率真」、「坦率」。
(4) 大約、大概。如:「大率」、「率皆如此」。 
(5) 模範、榜樣。如:「表率」。 
(6) 率先:首先。如:「率先發言」、「率先出發」。 
2.
(1) 一定的能力或標準。如:「效率」、「速率」。 
(2) 比例中相比的數。如:「百分率」、「機率」。
【其】
(1) 代詞。他或他的。如:「聽其自然」、「各得其所」、「其貌不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 那、那個。如:「其他」、「其中」、「其餘」。 
(3)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如:「豈其然乎?」 
(4) 尤其:特別的。如:「中橫公路沿途景色優美,尤其太魯閣到天祥一段更是美麗。」
【辭】
(1) 推讓。如:「辭卸」、「辭謝」、「推辭」。 
(2) 避開。如:「不辭辛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3) 道別。如:「告辭」、「辭行」、「辭別」。 
(4) 解職。如:「辭職」、「辭退」。 
(5) 言詞、文詞。通「詞」。如:「言辭」、「措辭」。 
(6) 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7) 辭世:死亡。如:「人已辭世,哭也無益。」 
(8) 辭歲:除夕夜家人相聚團拜。
【而】
(1) 連接詞:
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
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
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2)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3)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4)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5) 若、如。如:「人而無信」。
【揆】
(1) 揣測、審度。如:「揆其用心」、「揆情度理」。 
(2) 統理國政的官員、職位。古代稱宰相為「首揆」,近代則稱內閣總理或相當內閣總理的官職為「閣揆」。
【方】
(1) 四角都是直角形狀的。如:「方形」、「方桌」。 
(2) 正直。如:「方正」。 
(3) 位置,地位的一邊或一面。如:「地方」、「對方」、「四方」、「東方」、「四面八方」。 
(4) 某一地區的。如:「方言」、「方音」。 
(5) 法子。如:「方法」、「方略」、「千方百計」。 
(6) 配藥的單子。如:「藥方」、「祕方」、「偏方」、「處方」。
(7) 才。如:「方才」、「書到用時方恨少」。 
(8) 正在、正當。如:「方今」、「方興未艾」、「來日方長」。 
(9) 指數學上數自乘的積。如:「平方」、「次方」。 
(10) 量詞。用於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匾額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圖章」。
【既】
(1) 指動作已經完了。如:「既然如此」、「既成事實」、「既來之,則安之。」 
(2) 表示並列的連接詞。與「且」、「又」、「也」等詞連用。如:「既胖又矮」、「既醉且飽」。
【苟】
(1) 隨便、草率。如:「一絲不苟」、「不苟言笑」、「不敢苟同」。 
(2) 姑且、暫且。如:「苟安」、「苟全」、「苟活」、「苟延殘喘」。 
(3) 假如。如:「苟非其人」、「苟若有之」。 
(4) 苟且:
A>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如:「苟且偷生」。
B>胡亂之事。如:「男女苟且」。
C>敷衍了事。如:「因循苟且」。
【非】
(1)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2) 錯、過失。如:「是非」。 
(3)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4)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5)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6)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7) 非洲的簡稱。 
(8)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人】
(1) 有高度智慧和靈性的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2)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3)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 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5) 身體健康狀態。如:「她今天人不太舒服,所以請了一天病假。」

【虛】
(1) 假的、不真實的。如:「虛偽」、「虛假」、「虛構」、「虛幻」。 
(2) 衰弱。如:「虛弱」、「虛脫」、「她的身子很虛。」 
(3) 白白的、徒然的。如:「虛度」、「不虛此行」、「虛有其表」。 
(4) 不自滿、不驕傲。如:「謙虛」、「虛心求教」。 
(5) 有所愧疚而心中膽怯。如:「心虛」。 
(6) 空。如:「空虛」、「趁虛而入」。 
(7) 草率、敷衍。如:「虛應故事」。
【行】
1.
(1)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2) 駕駛。如:「行車」、「行駛」。 
(3)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4)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5)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6)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7)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8)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9) 將要。如:「行將就木」。 
(10)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2.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3. 
(1)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2)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3)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4)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