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專研古代三墳之典學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經、易理、易數、易術、易法、堪輿術、陰宅、陽宅、奇門遁甲、姓名學、紫微斗數、梅花易數、八字命理、七政四餘、黃帝內經、並且辯證秘訣真偽、一切學理依據全部符合『源、理、義、法、竅』學術程序。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研習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七章心得】

研習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七章心得
學理傳授者:術龍老師    04_avatar_middle
研習論述者:唐勇研習生
-------------------------------------------------------------------------------------------------
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易之興也。
易此事情的發生或出現。
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他的在距今久遠的年代,製、做易者,他的事實存在擔心、焦慮、煩惱憂心、憂慮。
是故履,德之基也。
正確原因實行,遵循的規範此根本的而已。
謙,德之柄也。
不自滿,遵循的規範此可執握的把手而已。
復,德之本也。
還原如初,遵循的規範此事物的根源或本原而已。
恆,德之固也。
長久不變的,遵循的規範此使穩定而已。
損,德之脩也。
減少,遵循的規範此修練、研習、整治而已。
益,德之裕也。
增加、助長的,遵循的規範此豐富、充足而已。
困,德之辨也。
受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所限制,不能解決,遵循的規範此判別而已。
井,德之地也。
整齊有秩序,遵循的規範此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而已。
巽,德之制也。
讓,遵循的規範此規矩、法度而已。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實行調諧至極、甚、最高,不自滿顯貴、身分地位高至榮耀,還原如初基礎的至判別由、從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長久不變的集聚不同類的至未嫌棄、不喜歡,減少時間或次序在前的不容易至位置上改變,增加、助長專精的技能豐富、充足至未假想,受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所限制,不能解決困頓、不得志至交流、往來、交往,整齊有秩序處於他的地方、位置至改變,讓自居、自任至不明顯、潛藏不露。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實行用調諧從事,不自滿用規矩、法度行為規範,還原如初用專注、純正遵循的規範,減少用避開壞處、缺點,增加、助長用事情的發生或出現好處、益處,受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所限制,不能解決,用少心懷不滿,整齊有秩序用判別正當的道理,讓用可以應享有的利益。


2013年9月3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易之興也。
易的流行、盛行開始。
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他從合距今久遠的年代嗎,做易的人,他事實狀況的存在擔心、焦慮、煩惱憂心、憂慮嗎。
是故履,德之基也。
此所以實行,規範此事物的根底。
謙,德之柄也。
不自滿,規範此可執握的把手。
復,德之本也。
還原如初,規範此根源或本原。
恆,德之固也。
長久不變的,規範此原本。
損,德之脩也。
減少,規範此修練、研習、整治。
益,德之裕也。
更加,規範此豐富、充足。
困,德之辨也。
受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所限制,不能解決,規範此判別。
井,德之地也。
整齊有秩序,規範此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
巽,德之制也。
讓,規範此限定、管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實行相應至到達,不自滿敬重至榮耀,還原如初基礎至判別到內容,長久不變的集聚不同類的至未滿足,減少時間或次序在前的不容易至位置上改變,更加時間久遠豐富、充足至非假想,受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所限制,不能解決困頓、不得志至交流、往來、交往,整齊有秩序處於他的地方、位置至改變,讓自居、自任至不明顯、潛藏不露。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實行而相應從事,不自滿而限定、管束行為規範,還原如初而本身洞悉、了解,長久不變而相同遵循的規範,減少而避開災禍、災患,更加旺盛、昌盛吉祥、順利,受環境、條件或其他因素所限制,不能解決而少心懷不滿,整齊有秩序而判別正當的道理,讓而可以應享有的利益。

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易學,它的興起是從久遠的年代嗎?
當然不是,大家都說易經是五至七千年前所寫的,也不想想中國發現的最早文字甲骨文,也才距今三千年而已,以當時大家的知識與認知水平,怎麼可能寫出如此符合天地運行規律的深奧文章來,就是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今,所有的科學家們都還無法總結出,天地規律所影響的人之吉凶來,更何況科技與認知如此落後的古代了。
因此,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易經不是我們這個文明的產物,而是上一個文明時期,在其科技與認知已經無比發達時的產物。
寫易傳者,也就是註解易經的這位老師,他也不可能是孔子,孔子自己寫的書怎麼可能寫子曰,這不是很矛盾嗎,而且子只是代表老師的含義而已,這是一位專業者註解易經時,告訴我們他的老師是如何教導他的而已,可是他為什麼要註解易經告訴我們這麼多知識呢?
那是因為他怕大家看不懂這本易經,因此而陷入迷失於情境當中而不自知與自救,人只要活著就會一直在易經所描述的384個情境當中,所以情境常常會讓你去選擇要與不要,做與不做,想與不想等等,因不知選擇的正確方式,而總是選擇錯誤導致挫折,這也就是人會受困的根本所在,受困後而不去尋找與學習脫困的知識與方式,反而把不懂當成了一種寄託,去寄託在各種的宗教信仰之上,請問這樣有用嗎?
這樣就能改變你受困的現狀嗎?
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所以,任何事情不管你是如何想的,都要去實行而展現實體結果,結果自然呈現出了對與錯,因此,開始實行時做出的選擇,才是事情結果的根源所在,可是如何能在實行時作出正確選擇,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呢?
首先,就是準備好了以後也不能自滿,對於自己的知識、常識、認知、想法等,都不能說已經夠了,然後去認真的求教與學習更多的知識,以使自己可以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找到依據。
如果認為懂得了運用所需的知識,就要倒回初始之地看合不合乎這個事情的依據,所以在得知任何不了解的事情時,都要去考證、考核、查考它的根源,看是否與這件事物吻合,不相吻合的自然是虛假的,就如現今流傳的九宮飛星就是如此,違背了其根源所依據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的定義,自然就是虛假學術。
能經過源頭到變化一直到可以長久的運用,這個才是真理,才是能相信的,但是其中的程序法則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為程序法則只是你做事的依據而非工具,工具是需要在時間的更替中不斷的更替的,就如古代大家都是用馬車作為交通工具的,而現在大家都是用汽車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一樣,我們所學的挨星也是如此,運盤會根據時間的更替而更替,但是其依據的挨星程序法則卻是恆久不變的。
再有就是我們要減少運用時可能不懂的地方,這就需要去請教並且學習,在學習以後努力研究,以致達到修正錯誤的認知而融會貫通,能夠靈活運用的地步。
在可以正確運用後,還需更進一步,學習並掌握長久時效的方法,就像我們如果只會一運的程序法則,那麼一運一過也就無法使用了,如果能掌握一運到九運的程序法則,那麼不管時間到了哪一運我們都可以使用,以達到可以一直運用而不斷的累計資源的地步。
如果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被束縛,要懂得判斷被束縛的關鍵所在,這樣才知道需要去學習而掌握何種方法,以此來解決困境而得到要點,就像你要去炒股,自然需要去學習股票與金融知識,才知道如何判別哪個股票會升哪個股票會降,還有如果你想知道某人是否適合和自己做朋友,當然就需要學習名稱的作用,才可能知道如何判別。
當擁有了判別所做之事的能力後,還要有邏輯性,一切都要以程序法則當成依據來實行,才不會產生混亂結果,這是需要學習程序法則引用到我們的心思想法當中,才可以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到所作所為當中,如此我們做事也就有了依據,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呈現出整齊有秩序的狀態。
由上述我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相應的能力並且做到底才可能達到目的,當在學習所要具備的能力時,要有不自滿的態度,一直學到專業者的水準,因此而受人敬重才是真正的榮耀。
做任何事情,都要能達到判斷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內容的程度,程序法則的運用,是需要學習並且累計很多類別的事物之作用才行的,如此,不管事物怎麼的變都沒關係,只要挨星法能正確,就能推算出現今炁所改變的位置,成為正確的運用依據,由此而知道如何去運用所了解的事物。
所以,挨星的程序法則懂後,不管是哪年哪運,都能一直真實的使用下去,而不是假想而已,就算受到環境或條件影響,而被限制處於困境當中,也可以運用挨星轉換到正神盤入度,再找到哪些度數裡所呈現的是自己的需求,然後根據這些程序法則,有計劃的從小的書桌、睡床等內部擺設開始更動,再到大的門口、窗口等炁口的更動,直到整個陽宅的內炁與外炁的佈局,到能改變空間至改善自身的劇本為止。
如此,就能生活平順,無拘無束的享受著空間不斷累計而來的資源,當然前提是不要讓別人知道了自己的能力,那樣簡直是自找麻煩,只有在自己客戶面前才會展現應有的能力。
所做的每一步一定都要和計劃的一樣才行,學習做事的知識時,不能有自滿之心,要不斷的吸取與掌握知識才能前進,但是要限定與管束自己的行為,不能超出了學習的範疇,比如本來自己的目標是學習五術,卻反而學起武術來,或者整天沉迷在小說、電視、遊戲等等與學習不相關的事物中,這樣是肯定無法達到目標的。
所學的內容,要能還原如初到其的本源依據,然後洞悉它的整個繁衍程序法則,如此才是真正的掌握了學術學理,因此其所依據的程序法則是不能改的,否則學理就不真了,學了還得會用,學了時間程序法則,就要懂得避開空亡、死曜等,以免發生災禍與災患,否則就是白學了。
然後還需更深一層的了解程序法則,達到可以運用使格局與內外炁相合炁,呈現不斷的累計所需而達到順利的狀態,懂得那麼多的程序法則與情境資料以後,自然就知道何種選擇可選可做,何種選擇不可選也不可做了,這樣就自我限制了犯錯的機會,也就不會產生因犯錯而抱怨的情緒了。
所以,有了程序法則作為依據,就可以有邏輯性的設定自己的步伐與路線,依據正確的程序法則方式達成目標了,如此展現以獲得成功,自然會呈現應有的利益供自己所得了。

這整篇主要在告訴我們:
之所以會註解易經來讓我們獲得破解易經的機會,是因為作者怕我們迷失於情境當中而不自知,只要能掌握他告訴我們的知識,就能破解易經所描述的384種情境,如此就能知道在各種情境中的選擇所會呈現的結果,以此所用就能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
再來,他用64卦舉例告訴我們,該如何達到目標,如現今我們想要學成五術一樣,必須滿足上面提到的八種規範,那就是要以不自滿的態度去學習五術知識,學習後要經常驗證我們自身的理解,看是否與學理依據相吻合,並且要依據程序法則,把所學長久的運用在生活,否則就是白學。
要不斷的減少自己不足的知識與認知,懂得用學習、複習、導正的方式,讓自己能融會貫通,以能靈活的運用在自己遇到的困難當中,依據程序法則井然有序的處理問題,如此自然也就掌握了正確的學習與運用的方法,如此一步步規範的去學習,那麼學成五術就不再是夢想。



沒有留言: